“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太23:12)这是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这一真理的核心就是谦卑。
谦卑并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外在行为,乃是内在的心灵体现。是胸怀、淡然、超脱、纯洁、品质、修养,是人类礼仪的高尚表现,而决不是一种姿态。谦卑者不自高自大,不骄横跋扈,不暴虐乖戾,不肆无忌惮,不假装伪善,不廉耻献媚。“败坏之先,人心骄傲;尊荣以前,必有谦卑。”(箴18:12)谦卑是一个人的心灵最高品质的体现。
中华民族尊称伟大的孔子是“圣人”,但孔子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呢?他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孔子不承认自己是圣人,他的名言是“三人行,必有吾师。”但有的人大言不惭地说:“三人行,我必为师。”这样的人,在现实的社会里为数不少。
我们任何人所拥有的一切,与天地相比,与浩瀚无际的宇宙相比,真如沧海一粟,何其渺小。有何值得去自夸,去自大,去骄傲?再从历史的长河去观察,无论你拥有什么,拥有多少,拥有多久,都不过是拥有渺小的瞬间,对那些自高自大的人,神说:“人的高傲,必使他卑下;心里谦逊的,必得尊荣。”(箴29:23)。如果你要获得尊荣,“尊荣以前,必有谦卑。”(箴15:33)。养成谦卑的品质,实乃: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
回顾历史上有很多谦卑的故事,如: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作军师;杨时“程门立雪”,他已四十多岁,为了知识在雪地站立求见老师;蔺相如为了与廉颇“将相和”,谦卑地向廉颇请罪,历史上著名的“负荆请罪”,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主耶稣基督在世33年,30岁以前过着世人的生活,最后三年,才从神迹“水变酒”开始,讲道、传福音。当他背负十字架前,耶稣谦卑地给门徒洗脚,他“就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随后把水倒在盆里,就洗门徒的脚……” (约13:4--5),主耶稣说出了他的奥秘: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有人接待我所差遣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遣我的。” (约13:20)
谦卑者的内心是镇定、安静,没有烦恼,永不急躁,不恼怒、不发怨、不伤心,不期待别人为我做什么事,也不因为别人不为我做事而悲观无望;谦卑者往往不觉得自己谦卑,相反,总觉得自己的不足。孔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善人我是看不到了,能看到有恒心的,人就算幸运了。现在的人,多是把没有装作有,把空虚装作充实,把困约装作安泰,这是难以持久的啊!)
我们在谦卑方面有三种态度:1、人不善我,我不善之。(子路)2、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则引之,进退而已耳。(子贡)3、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颜回)
在这三种态度中,第三种才是真正谦卑的态度。一个真正有爱心有修养的人,知道何时该说话,何时该缄默,何时该拜访,何时该告辞,“口善应对,自觉喜乐,话合其时,何等美好。”
所以,谦虚与谦卑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反之,我们有的人为什么不能受到人们的尊重?整日怨天尤人,埋怨声不断,总感到周围的人群亏欠与他,却从没有从自己的立场、观点、世界观、人生观去求答案。
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平。”(《论语废芪省?孔子都知道一切在天,在上帝的主宰之中,而目前有的人对上帝处于一种蔑视、反感、敌对的态度,在这样的心态下,要想谦卑是何等艰难,也是不太可能的啊!
耶稣基督早已向世人表明:“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弗4:2--3)神一再提醒世人,不要一味自高自大,自吹自擂,自卖自夸,自行其是,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凡事不可结党,不可贪图虚浮的荣耀,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 (腓2:3)当我们认识到别人比自己强时,谦卑之心就会充满我们的心灵。
“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雅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