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我的母亲?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谁是我的母亲?

   经文:可3∶31-35

  今天是母亲节,很多牧者都会传讲与感谢母亲、赞美母亲和孝敬母亲有关的信息。我想根据《马可福音》里的经文,结合“福音书”的叙事,与大家分享主耶稣对“当孝敬父母”这条诫命的理解。
 
  “耶稣进了一个屋子,众人又聚集,甚至他连饭也顾不得吃。耶稣的亲属听见,就出来要拉住他,因为他们说他癫狂了。”(可3∶20-21)可是,他们的努力没有起到作用,他继续在屋子里向众人讲道。这个时候,“耶稣的母亲和弟兄来站在外边,打发人去叫他”,他们告诉他:“看哪,你母亲和你弟兄在外边找你。”他却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接着,耶稣对着听他讲道的人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凡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对于这件事,当时的犹太人很不理解,后世的基督徒时常误解,觉得耶稣不太尊重母亲。其实,这个事上,恰恰体现出了耶稣对“孝敬父母”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对于“孝敬父母”,耶稣有三个基本的态度:
 
  一、传承
 
  “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出20∶12)所有犹太人都很清楚,“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参弗6∶2-3)。耶稣从未破坏《旧约圣经》中的任何一条诫命,所以他不可能破坏这条所有犹太人都无比看重的“带应许的诫命”。耶稣对“孝敬父母”的理解,和对其他诫命的理解一样,因为太过深刻,所以常被肤浅的犹太人误解、批评。为此,他曾公开发表过声明:“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太5∶17)对于“当孝敬父母”的诫命,耶稣也“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简单地说,耶稣首先原原本本地传承了“当孝敬父母”的诫命,然后又对这条诫命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为其赋予了新的意义,确立了新的标准。
 
  对于“当孝敬父母”的诫命,耶稣向来非常看重,我们可以从他的言论中看到:“摩西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你们倒说:‘人若对父母说:我所当奉给你的,已经作了各耳板’(各耳板就是供献的意思),以后你们就不容他再奉养父母。”(可7∶10-12)也可以从他的行动中看到:“他就同他们下去,回到拿撒勒,并且顺从他们。”(参路2∶51)不过,对于“当孝敬父母”的理解和实践,耶稣的确有其与众不同的一面,我们可以从他在迦拿婚宴上的举动看到。
 
  《约翰福音》第2章记载:“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亲的筵席,耶稣的母亲在那里。耶稣和他的门徒也被请去赴席。酒用尽了,耶稣的母亲对他说:‘他们没有酒了。’耶稣说:‘母亲,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他母亲对用人说:‘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作什么。’”(参约2∶1-12)一般认为,婚宴的事主是马利亚的亲戚,耶稣随母亲出席婚宴,表现出了他对母亲的顺从,但在母亲向他提出要求时,他却以“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委婉地拒绝了,这是因为母亲的诉求和他的使命存在冲突。坎伯·摩根(CampbellMorgan)的解读很有深度:“这句话好像含有一个意思说,‘我的母亲,我知道你要的是什么,但你不明白,你对我的了解是有其限度的。我肉身的母亲啊,我心所爱的啊,当上帝为我预备一个身体时,我的生命曾在你的心底下孕育着;但你的了解是有限度的。在已往的年日中你一直看着我。现在我就要进入公开的服侍,你急切地盼望我做些事,以显明我的身份与使命的意义。’”马利亚期待耶稣显一个神迹,是希望众人知道他的儿子真的是“从圣灵来的”(参太1∶20)。这样,就能消除她在过往的30年里承受的质疑、论断和羞辱。耶稣明白母亲的意思,但他知道只凭一个神迹,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所以他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他的意思是:“那一天总会到来,但不是现在!”这样看来,耶稣的确孝敬母亲,但他不会盲目顺从,这和他在12岁时表达过的立场完全一致:“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参路2∶49)
 
  中国文化强调孝道,但由于过度强调父母的权威,以致出现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之类的论调,由此引出多少“愚孝”的悲剧。基督徒看重并遵行“当孝敬父母”的诫命,但我们对父母的孝敬绝对不能成为“愚孝”!《圣经》教导我们:“你们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就是基督徒行孝的标准。所谓“在主里”不是指父母必须信主,而是指基督徒行孝必须遵照上帝的旨意,当孝敬父母与敬畏上帝发生冲突时,要选择“以天父的事为念”。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不难理解耶稣那一段令人费解的教导:“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太10∶34-39)
 
  二、突破
 
  “耶稣的母亲和弟兄来站在外边,打发人去叫他”,他却没有出去和他至亲的亲人见面。耶稣这样做,依然是要证明他“以我父的事为念”,但在这个事上,他向众人显明了他对“孝敬父母”的具有g e命性的理解:“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凡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简单地说,耶稣对亲人的理解,突破了血缘这个传统的框框!
 
  传统的犹太人无比看重血缘关系,所以他们由近及远地强调家庭、宗族、支派和民族。作为犹太人,耶稣并不反对这些传统,他甚至曾公开表示:“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参太15∶24)但他从不排斥任何外邦人,所以他曾主动接近一名撒玛利亚妇女,以致让她产生受宠若惊之感:“你既是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呢?”(参约4∶9)耶稣从大的范围突破民族的框框,也从小的范围突破家庭的框框。一般犹太人认为,“当孝敬父母”的诫命,仅限于血统意义上的生身父母,但耶稣却将之延伸到“凡遵行上帝旨意的人”,这是意义深远的重大突破!
 
  “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凡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对于耶稣的这一突破,坎伯·摩根有一段精彩的评论:“他启示了一种属灵的关系,这关系无限地超越了血缘的关系。他宣告说,在这些门徒里面,他找到了真正的安慰和同情,而不是在那些想要救他,使他不再不休不眠尽他责任的亲人里面找到。他的安慰是在那些要与他一同走过同一道路的人里面,虽然这些人有一段时间要离开他,但是,他们会再回头。再不久,他们就要为自己配得为他的名受羞辱而觉得喜乐。这是一个崇高的关系,马利亚和他的弟弟们最后也都将与他建立这种关系,不过,不是在目前。”耶稣的这一突破,给了自己安慰,更给了门徒安慰。对于这一点,莱尔(J.C.Ryle)就有一段鼓舞人心的解读:“这句话有何等深刻的意义!它向所有真信的人打开一座何等丰富的安慰之宝藏!有谁能够测透,我们主对那生他、在怀中乳养他的母亲马利亚的爱是何等之深?有谁能够想象,他对他肉身的兄弟,共度童年的兄弟的爱是何等宽广?毫无疑问,没有一颗心像基督的心一样有如此深邃的爱的源泉。然而就连他也对那些‘遵行上帝旨意的人’说,他们每一个人‘就是他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让所有真基督徒都从这句话畅饮安慰。让他们知道,至少有一位是认识他们、爱他们、看顾他们、算他们是他自己家里的人。他们在这世上贫穷,这又何妨呢?如果他们记得,他们是上帝儿子的弟兄姊妹,就没有理由以己为耻。因着信仰,他们在自己家里受到逼 -/迫和苦难,这又何妨呢?他们可以记住大卫的话,用在自己的光景里:‘我父母离弃我,耶和华必收留我。’”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血缘也是至关重要的关系。作为基督徒,我们绝无理由反对血缘,但不能把自己囿于血缘的框框,应当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建立属灵的人际关系!彼得曾问耶稣:“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了。”意思是说,我们将会得到什么呢?耶稣毫不避讳地回答:“我实在告诉你们:人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母、儿女、田地,没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姐妹、母亲、儿女、田地,并且要受逼 -/迫,在来世必得永生。(参可10∶23-31)在教会里,我们的亲人很多,那些“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可以给予我们安慰,值得我们付出关爱!
 
  三、发扬
 
  对于“当孝敬父母”的诫命,耶稣传承了,突破了,但他的努力并未停留于此。“凡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耶稣已经做到,并且做得甚好,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希望他的门徒也能做到。具体地说,就是借着他的门徒,把经他突破的观念具体地实践,逐步地发扬!
 
  耶稣在世时的行动,大多具有示范意义,彼得说:“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他的脚踪行。”(参彼前2∶21)因此,对于在“孝敬父母”方面的突破,耶稣一定不只希望门徒理解,更是希望他们做到。这一点,有一个具体的事例,就是他在十字架上将母亲托付给约翰。
 
  《约翰福音》19章记载:“耶稣见母亲和他所爱的那门徒站在旁边,就对他母亲说:‘母亲,看你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参约19∶25-27)被钉十字架的耶稣,陷入到撕心裂肺的疼痛之中,但此刻的他却没有忘记自己的母亲。想到她日后的生活,便决定为她尽最后一份责任——把她托付给门徒照顾。根据“福音书”记载,耶稣至少有4个弟弟,照顾母亲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是,耶稣却没有把母亲托付他们,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有很多种客观原因,但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当时还没有相信耶稣(参约7∶5)。耶稣把母亲托付给门徒,不托付给弟弟,是因为他坚信灵里的关系比血缘关系更加可靠!约翰和马利亚没有血缘关系,从血统的角度而言,他们是绝对意义上的陌生人,但耶稣命令约翰把马利亚当作自己的母亲,希望马利亚把约翰当作自己的儿子。他这么做,就是要约翰也能理解并践行他曾说过的话:“凡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马利亚当然是“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同样“遵行上帝旨意”的约翰,没有理由不把她当作自己的母亲,所以,他便“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对于约翰之后如何照顾马利亚,历史上有两种传说:一种说约翰陪着马利亚在耶路撒冷生活,11年后,她以59岁的年纪离世;另一种说约翰在耶路撒冷生活之后,又把马利亚带到他晚年生活的以弗所,一直照顾她到90多岁。约翰以实际的行动,使耶稣创立的超越血缘关系的新伦理发扬光大!
 
  经上记着说:“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加3∶27-28)这个大家庭里,我们有无数个属灵的母亲、弟兄、姐妹,我们理当发扬耶稣创立的超越血缘关系的新伦理!2009年,我的母亲因病离世。突然失去母亲,内心无比痛苦,但我在教会的服侍中得到了极大的安慰,因为我在其中发现了很多属灵的母亲,用耶稣的话说,我失去了一位母亲,却得着了“百倍”的母亲!她们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感受到“母爱”的温暖;我给了他们尽心竭力的牧养,让我找到了“尽孝”的感觉。有过这些切身体会,便对“凡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有了全新的理解。于是,我不断勉励自己,擦亮眼睛,敞开胸怀,尽力关注、关心、关爱教会里所有的“母亲”!
 
  “谁是我的母亲?”这是每一个基督徒都必须思考,且必须回答的问题!从传承孝道的角度而言,我们当然必须尽心竭力地孝敬肉身的母亲,但从见证信仰的角度而言,我们却要突破传统思维,敬重灵里的母亲!“凡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耶稣做到了!约翰做到了!历史上的很多古圣先贤也做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这一代基督徒也应当努力做到!但愿我们都能孝敬父母,关爱亲人,更愿我们都能从血缘关系的框框里突破出来,为真理的缘故,以上帝的名义,怀揣宽大的心,拥抱教会里所有“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因为他们就是我们的弟兄、姐妹、母亲!
 

【作者简介】李世峥,男,汉族,1979年1月生于陕北农村。受家庭熏陶,自幼跟从基督。曾先后在两所基督教神学院攻读神学五年,2001年起在教会全职侍奉,2004年接受教师(副牧师)圣职,2010年接受牧师圣职。现任一基督教杂志责任编辑,并参与基督教图书出版事工。同时,在一教会参与讲台侍奉及圣事,亦在圣经学校做兼职教师。博主向来爱好写作,成为传道人之后,对文字事工有所看见,亦有所托付,因而一直致力于文字侍奉。1998年以来,已在全国主要教会刊物发表文章160余篇,共约60万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未经本网站授权,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节日讲章

智慧的母亲

2022-5-7 20:50:45

节日讲章

在母亲节,深刻的去理解孝顺!!!

2022-5-12 20:25:45

免责声明 我们旨在分享优质文章、原创作品,与您共同学习成长,文章若有侵权欢迎原作者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署名或删除,本站将及时处理。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