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如何读《孟子》?孟子思想和基督教的区别是什么?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基督徒如何读《孟子》?孟子思想和基督教的区别是什么?

引言

孟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2年,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也有孟母三迁的千古美谈。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列国。当时的国家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实现统一。孟子的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讲学,著书立说。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在这篇文章里,笔者尝试着将孟子思想要旨整理出来,并将其与基督教思想进行对比,目的是帮助基督徒更好地理解中国思想家的观点,同时也帮助当代儒家学派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基督教。

一、孟子思想里的“良知”概念

孟子说:“人不必学习便能做到的,是良能;不必思考便会知道的,是良知。两三岁的小儿没有不知道爱他父母的;等到他长大,没有不知道敬爱哥哥的。亲爱父母是仁,敬爱哥哥是义,没有别的原因,只因这两种品德可以通达于天下。”

在这里,孟子将“良知”定义为一种天生就有的心理直觉,严格地说是一种道德直觉,以区别于人的“食色”的生理直觉。换句话说,孟子指出了人类和猿猴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前者有道德意识,有“良知”,而后者则缺乏“良知”。我们知道,孟子的“良知”概念,也深深地影响了王阳明。王阳明认为“良知即天理”,并结合“致知”的概念,遂提出“致良知”之说。

关于这种镌刻在内心深处的道德意识,保罗是这样论述的:“没有上帝律法的人若犯罪,虽然不按律法受审判,仍要灭亡;有上帝律法的人若犯罪,必按律法受审判。因为上帝眼中的义人不是听到律法的人,而是遵行律法的人。没有律法的外族人若顺着天性做合乎律法的事,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这表明律法的要求刻在他们心里,他们的良心也可以证明,因为他们的思想有时指控他们,有时为他们辩护。按照我所传的福音,到了审判之日,上帝要借着耶稣基督审判人一切隐秘的事。”

在这里,保罗指出有上帝律法的人,即犹太人,必按律法受审判;没有上帝律法的人,即外邦人,必按着良心受审判。人类和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有道德意识,就是律法的要求是上帝亲自刻在他们心里;后者没有道德意识,上帝不会按着良心来审判猿猴。

二、孟子思想里的“性善”概念

关于“性善”和“性恶“,公都子问孟子:“告子认为本性没有什么善良,也没有什么不善良。有人说本性可以让人做好事,也可以让人做坏事;所以当周文王、武王兴起时,百姓便一心向善;周幽王、厉王兴起时,百姓便变得横暴。…… 如今老师说本性善良,那么他们的说法都错了吗?”

孟子回答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保罗是犹太人,他知道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可是保罗却反问到:难道我们犹太人比别人优越吗?绝对不是!我们已经说过,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希腊人,所有的人都身陷罪中。正如圣经上说:“没有义人,一个也没有,没有人明白,没有人寻求上帝。人人偏离正路,变得毫无价值。”  又说:“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欠上帝的荣耀。”

在孟子看來,如果人行恶,那不是本性的问题,而是由于舍弃了本性,没有很好地保持住它,绝不能说他本来就没有这些“善”的本性。因此,人如果有了恶的思想和行为,就应闭门思过,检查自己是否放弃了那些天赋的“心”,是否忘记了初心,要努力把这些“心”找回来,以便恢复人本来的善性。

与孟子不同的是,保罗没有天真地相信人性的善良,而是坦然地承认自己的罪性,就是他不想去作恶,却偏偏控制不住自己。保罗说:“我不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因为我想做的,我做不到;而我憎恨的恶事,我偏偏去做! 既然我不想做的,我反倒去做,我就得承认律法是好的。其实那并不是我做的,而是住在我里面的罪做的。我也知道,在我的罪恶本性里面毫无良善,我有行善的心愿,却没有行善的力量。我想行善,却不能行;我不想作恶,反倒去作。如果我不想做的,我反倒去做,这就不是我自己做的,而是住在我里面的罪做的。”

三、孟子思想里的成圣概念

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做尧舜那样的贤人,有这说法吗?……与尧舜相比,我只会吃饭罢了,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说:“有这个说法。这有什么难的呢?只要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自以为他连一只小鸡都提不起来,那他便是一个没有力气的人。如果有人说自己能够举起三千斤,那他就是一个很有力气的人。同样的道理,举得起乌获所举的重量的,也就是乌获了。人难道以不能胜任为忧患吗?只是不去做罢了。比如说,慢一点走,让在长者之后叫做悌;快一点走,抢在长者之前叫做不悌。那慢一点走难道是人做不到的吗?不那样做而已。尧舜之道,不过就是孝和悌罢了。你穿尧的衣服,说尧的话,做尧的事,你便是尧了。你穿桀的衣服,说桀的话,做桀的事,你便是桀了。”

在孟子看来,只有人努力去行,每个人都可以做尧舜那样的贤人。在保罗看来,没有一个人能够靠遵行律法而被上帝视为义人,律法的本意是要使人知罪。

保罗说:“我们知道律法所讲的都是针对律法之下的人,好叫所有的人都无话可说,使全世界都伏在上帝的审判之下。因为无人能够靠遵行律法而被上帝视为义人,律法的本意是要使人知罪。人只要信耶稣基督,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没有一个人例外。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欠上帝的荣耀,但蒙上帝的恩典,靠着基督耶稣的救赎,世人被无条件地称为义人。上帝使基督耶稣成为赎罪祭,以便人借着相信耶稣的宝血可以得到赦免。”

在保罗看来,成为义人的唯一途径,就是信耶稣基督,罪人因为信而被称上帝称为义人,罪人也借着主耶稣基督与圣洁的上帝和好。罪人又靠着基督,借着信进入现在所站的这恩典中,欢欢喜喜地盼望分享上帝的荣耀。不但如此,基督徒在苦难中也欢喜,因为知道苦难使人生忍耐, 忍耐生品格,品格生盼望。这种盼望不会落空,因为上帝的爱借着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已倾注在我们心中。

四、孟子思想里的“丧失良心”的概念

既然孟子的思想体系中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那么这也意味着人人都有可能堕落成像禽兽一样。人是否丧失良心呢?有道德意识的人是否会变成像没有道德意识的禽兽一样呢?

孟子说:“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很茂盛的,因为它长在大都市的郊外,老用斧子去砍伐,还能够茂盛吗?当然,它日日夜夜在生长着,雨水露珠在滋润着,不是没有新条嫩芽生长出来,但紧跟着就放羊牧牛,所以变成那样光秃秃了。人们看见那光秃秃的样子,便以为这山不曾有过大树木,这难道是山的本性吗?在某些人身上,难道没有仁义之心吗?他之所以丧失他的良心,也正像斧子对于树木一般,天天去砍伐它,能够茂盛吗?他在白天黑夜里发出来的善心,他在天刚亮时呼吸到的清明之气,那时节他心里的好恶跟一般人相近的,本来就很少;可是一到第二天白昼,他的所作所为又把它消灭了。反复地消灭,那么,他夜里产生出的善念自然不能存在;夜里产生出的善念不能存在,便和禽兽差不离了。别人看到他简直是禽兽,便以为他不曾有过善良的本质。这难道也是这些人的本性吗?所以,如果得到滋养,没有东西不生长;失掉滋养,没有东西不消亡。孔子说过:‘抓紧它就有,手一松就无;出出进进不定时,没人知它哪里住。’这是指人心而说的吧?”

 圣经告诉我们,愚顽人心里说:“没有神!” 圣经还告诉我们,有关上帝的事情,可以让人类知道的都已经显而易见,因为上帝已经向人类显明了。自从创造天地以来,上帝永恒的大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然肉眼看不见,但透过受造之物就可以领悟,因而人类毫无借口推说不知。他们虽然明知有上帝,却不把祂当作上帝,既不将荣耀归给祂,也不感谢祂。他们的思想因此变得荒谬无用,无知的心也变得昏暗不明。他们自以为聪明,其实愚不可及,以必朽的人、飞禽、走兽和爬虫的形象来取代永恒上帝的荣耀。

一个有道德意识的人,走向堕落的第一步,就是故意不认识神,故意否定神的存在。保罗说:“既然他们故意不认识上帝,上帝就任凭他们心思败坏,做不当做的事。他们心里塞满了各种不义、邪恶、贪婪、阴险、嫉妒、凶杀、纷争、诡诈、恶毒;说长道短、背后批评、怨恨上帝、欺侮别人、心骄气傲、自高自大、自我吹捧、无恶不作、违背父母、愚钝无知、不守信用、无情无义、毫无怜悯。他们明知,按上帝公义的法则,做这些事的人该死,不但执迷不悟,还喜欢别人跟他们同流合污。”

一个有“良知”的人,走向“丧失天良”的第一步,就是厌恶知识,不愿意敬畏耶和华。那时,恐惧如风暴袭击你们,灾难如旋风临到你们,忧愁和苦难吞没你们。你们呼求神,神也不回答;你们恳切地寻找上帝,却找不到。因为你们厌恶知识,不愿意敬畏耶和华,不接受圣经上的劝诫,又藐视圣经上的责备。所以,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

五、孟子思想里的“使命感”的概念

人为什么活着?是不是有一种使命感呢?人如何看待苦难呢?为什么有人常常遭遇忧愁和祸患呢?

孟子说:“大舜在田野之中发达起来,傅说在筑墙时被提拔,胶鬲在打鱼晒盐时被提拔,管夷吾坐 l a o时被提拔,孙叔敖在海边被提拔,百里奚在市场被提拔。所以,当上天将要把大任务降临某人肩上时,必定要让他的内心痛苦,让他的筋骨疲乏,让他的身体饥饿,让他身无长物一贫如洗,总是干扰他的作为使他事事不如意。用这些来磨砺他的心性,坚韧他的意志,增强他的能力。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中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崛起;这些困苦思虑反映在面色上,吐露于倾诉中,才能为他人所理解。一个国家,内无有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弼的士人,外无与我抗衡的邻国和外部的忧患,常常容易衰败灭亡。所有这些不难让人知晓,忧愁祸患能够让人生存,而安逸快乐足以导致死亡啊!”

以赛亚说:“谁相信我们所传的呢?耶和华的大能向谁彰显过呢?祂像嫩芽一样在耶和华面前长大,像生长在旱地里的根。祂没有轩昂俊美的外表可以吸引我们,没有令我们羡慕的容貌。祂被藐视,遭人厌弃,饱受痛苦,历尽忧患。人们对祂不屑一顾,我们也不尊重祂。其实祂担当了我们的忧患,背负了我们的痛苦。我们却以为是上帝责罚、击打、苦待祂。谁知祂是因我们的过犯而被刺透,因我们的罪恶而被压伤。我们因祂所受的刑罚而得到平安,因祂所受的鞭伤而得到医治。 我们都像迷路的羊,各人偏行己路,但上帝却让祂承担我们众人的罪恶。祂遭欺压、受痛苦,却默然不语,像被人牵去宰杀的羔羊,又如在剪毛人手下一声不吭的绵羊。 祂被逮捕,受审判,被处死。祂那个世代的人谁会想到祂受鞭打、从世上被除去是因为我百姓的过犯呢? 虽然祂没有做过残暴之事,口中也没有诡诈,人却将祂与恶人同葬,祂死后葬在富人的墓穴。 然而,祂被压伤、受痛苦是耶和华的旨意; 祂的性命作了赎罪祭。祂必看见自己的后裔,祂必长久活着。耶和华的旨意必在祂手中实现。祂必看见自己劳苦的成果,并心满意足。耶和华说:“我公义的仆人必凭祂的知识使许多人被算为义人,祂要担当他们的罪恶。我要使祂与伟人同享尊荣,跟强者同分战利品,因为祂奉献了自己的生命。祂被列在罪犯中,却担当了许多人的罪,又为罪人代求。”

在孟子看来,上天将要把重大任务降临某人肩上时,会让他经历许多苦难。生活在公元前八世纪的先知以赛亚,却预言了上帝如何要责罚、击打和苦待耶稣,不是因为耶稣犯了任何罪,而是因为让无罪的祂承担我们众人的罪恶。使徒保罗也是因为传扬耶稣基督的福音而受到逼 -/迫,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患难,这恰恰是神交给他的使命,因为保罗做使徒并非受人委派,也不是倚靠人,而是由耶稣基督和叫祂从死里复活的父神委派的。

让保罗大大惊讶的是,哥林多教会有些人居然接受了假使徒的“福音“,甚至开始怀疑保罗的使徒身份。为此,保罗辩解到:”他们自称是基督的仆人,我说句狂话,我更是!我比他们更辛苦,坐 l a o更多,身受更重的鞭打,经常出生入死。我被犹太同胞鞭打了五次,每次三十九鞭, 被罗马人用棍打了三次,被人用石头打了一次,遇到船难三次,曾在大海上漂浮了一天一夜。 我常常四处奔波,遭遇江河的危险、盗贼的威胁、同胞的威胁、外族的威胁,城中的危险,旷野的危险,海上的危险和假信徒的威胁。我劳碌困苦,不得安眠,又饥又渴,挨饿受冻,赤身露体。 此外,我还挂虑众教会的事,天天承受着压力。有谁软弱,我不感同身受呢?有谁失足犯罪,我不心急如焚呢?如果一定要夸耀,我情愿夸耀自己的软弱。 主耶稣的父——永受称颂的上帝知道我不撒谎。在大马士革的时候,亚哩达王手下的总督吩咐人把守城门,要逮捕我。 我只好藏在筐子里,被人从城墙上的窗户缒下去,才逃出了他的魔掌。”

六、孟子思想里的“正命概念

孟子是如何看到死亡呢?孟子说:“能殚精竭虑于如何行善,这就是了解了人的本性。了解了人的本性,就懂得了天命。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无论短命或长寿,我都一心一意,只管培养身心,等待天命,就这样来立命安身。” 孟子又说:“没有什么不取决于命运,但顺理而行,接受的便是正命;所以懂得命运的人不站在有倾覆之危的高墙下面。致力于行其正道而死的人,所受的是正命;作奸犯科而死的人,所受的不是正命。”

圣经告诉我们,死亡和罪恶是不可分割的。因此,罪怎样从一个人进入世界并带来了死亡,死亡也怎样临到了全人类,因为全人类都犯了罪。摩西说,上帝叫人归回尘土,说:“世人啊,归回尘土吧。” 又说:“在你眼中,千年如一日,又如夜里的一更。你像急流一般把世人冲走,叫他们如梦消逝。他们像清晨的嫩草,清晨还生机盎然,傍晚就凋谢枯萎。你的怒气使我们灭亡,你的愤怒使我们战抖。你知道我们的罪恶,对我们隐秘的罪了如指掌。我们活在你的烈怒之下,一生就像一声叹息飞逝而去。”

在孟子看来,人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的,他称之为天命。行正道而死的人,所受的是正命;不行正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非正常的命运。圣经告诉我们,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还有审判。同样,基督为了承担世人的罪,也曾一次献上自己,就是为了我们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基督还要再来,不是来除罪,而是来拯救那些热切等候祂的人。谁是那些热切等候耶稣降临的人呢?是那些信他的人,信耶稣的人就是有永生的人。耶稣亲自说:“我是复活,我是生命。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你相信吗?”

七、孟子思想里的“选择”概念

在笔者看来,孟子思想里最有价值的是“选择”的概念。孟子说:“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都要,便放弃鱼而获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都要,便放弃生命而获取义。生命固然是我想要的,但是我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宝贵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固然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讨厌的,所以有的祸患我不逃避。如果人们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可以求得生存的手段,便会无所不用其极。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讨厌的,那么,一切可以免除祸患的东西,也会无所不用其极。然而,有些人由此而行,能够得以生存,却不去做;由此而行,能够免除祸患,却不去干。因此,可知有比生命更值得拥有的东西,也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

在孟子看来,义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么人应该选择“舍生取义”;如果有的祸患比死亡更讨厌的,那么人就不应该逃避死亡。耶稣教导众人说:“如果有人要跟从我,就应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跟从我。因为想救自己生命的,必失去生命;但为了我而失去生命的,必得到生命。人若赚得全世界,却失去自己或丧掉自己,又有什么益处呢?如果有人以我和我的道为耻,将来人子在自己、天父和圣天使的荣耀中降临时,也必以这人为耻。我实在告诉你们,有些站在这里的人在有生之年就必看见上帝的国。”

对基督徒而言,选择舍己或者否定自己是跟随主耶稣的前提和必然的过程。当耶稣说,你们要背起十字架的时候,这里指向的并非是承受人生的苦难,而是准确地认识基督徒的身份和地位,清楚地知道自己因信基督不再属于世界,而是单单属于上帝的人。

耶稣说:“如果世人恨你们,要知道,他们恨你们以前已经恨我了。 如果你们属于这个世界,世人一定会爱你们。可是你们不属于这世界,我已经把你们拣选出来,因此世人恨你们。” 因为一个背起十字架的人,便是一个因为信主而被世界判处死刑的人,一个被世界所憎恨所抛弃的人,所以保罗说:“至于我自己,我绝不夸耀别的,只夸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因为对我来说,世上的一切都已经被钉在十字架上;对这世界来说,我已经被钉在十字架上。 受不受割礼根本无关紧要,做一个新造的人才至关重要。”

结语

无论人们是否能够感受到思想的力量,孟子不仅影响着一代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也影响着普通的老百姓的思想和行为。这里,笔者特别整理出孟子思想中的“良知”、“性善”和“正命”的概念,并试图帮助读者理解孟子思想体系中的开放性,即一方面承认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的“成圣”概念,另一方面也包括人人可能堕落为禽兽的“丧尽天良”的概念。最后,孟子思想中的“使命感”和“选择”的概念,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实践。笔者也尝试着将孟子思想与基督教思想进行对比,希望能够帮助到基督徒和当代儒家学者更好地认识对方的思想观念。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未经本网站授权,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信仰问答

如何理解“我的神,我的神,你为何离弃我?”

2022-4-16 22:47:55

信仰问答

生命与使命在学术钻研上的应用

2022-5-7 20:45:28

免责声明 我们旨在分享优质文章、原创作品,与您共同学习成长,文章若有侵权欢迎原作者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署名或删除,本站将及时处理。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