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圣经之孝道精神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孝道精神是其中之优秀者。本文称“孝道精神”而不称“孝道传统”,是因为孝道的精华部分是中国人的“文化精神性”,是可以世世代代继承发扬下去的,而孝道传统的一部分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发生变化,有些已经不能直接效法。

因而本文定义中国孝道作为中国人的优秀文化精神性,而不是鼓励人们去模仿某种孝道故事。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具有时代性和进步特色的,现代人不可能回到古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中去直接效仿他们的行为;但我们能够用现代的眼光去学习和传承其优秀的精神性。

历史是会说话的,人也是活的,现代的认识论会教导人们去审视、反思,甚至小心翼翼地区别自己的文化传统的优良性与劣根性。优良性当然应该世代发扬光大,卑劣性自然应当舍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是合理的。

笔者认为孝道精神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值得人们珍惜和传承,但封建愚孝并不值得言传身教或刻意推崇。

基督教不重视孝道吗?诚然不是!经上有明确的教诲:“你们各人都当孝敬父母,也要守我的安息日。我是耶和华你们的上帝。”(参利19∶3;出20∶12;申5∶16;弗6∶2-3)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圣经经文都如此清楚地表达孝敬父母的道理,让我们从释经学的角度读解五处容易引起争议的经文。

第一,儿女要与父母为敌?

“弟兄要把弟兄,父亲要把儿子,送到死地;儿女要与父母为敌,害死他们。”(参太10∶21;可13∶12)
“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参太10∶34-35)

解释:

1.这里的“疏远”指一部分犹太人因为跟随主而产生的宗教逼迫从而导致家庭矛盾激化,家庭成员和社会阶层间的“疏远”;也指耶稣宣告自己是上帝的儿子,犹太人不接受反而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因而犹太人与他们的弥赛亚“生疏”。

2.“动刀兵”原文有“一把剑”的意思,意味着福音就如一柄“利剑”,耶稣带来旧世界和旧传统中的新光,从而产生新的社会格局的变化。

3.当时的事件也反映了宗教逼迫的问题,例如一个瞎眼的人被耶稣医治后,他的父母害怕犹太人把他们赶出会堂,所以不敢正面回答他们的提问,而是选择与儿子“生疏”—“他已经成了人,你们问他吧!”(参约9∶13-34)

第二,当以天父的事为念?

“他父母看见就很希奇。他母亲对他说:‘我儿,为什么向我们这样行呢?看哪,你父亲和我伤心来找你。’耶稣说:‘为什么找我呢?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他所说的这话,他们不明白。他就同他们下去,回到拿撒勒,并且顺从他们。”(路2∶48-51)

解释:

1.耶稣以神天父的事业为念!他的身份不仅是“人子”,同等重要的是他是“神子”。

2.他的确尽了人的本分:回到老家就“顺从他们”。三十岁后才开始出来传讲天国的福音。

3.就启示意义上说,马利亚在接受圣灵感孕时,就已经知道上帝的使命,因此耶稣问:“你们不知道我必须在我父亲那里吗?”

第三,爱父母过于爱上帝的,不配做主的门徒?

“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参太10∶37)
“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路14∶26)
“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亲、母亲、儿女、田地的,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太19∶29)

解释:

1.这几段经文都是耶稣在选择门徒时说的,意在指出跟从基督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在天国和福音的伟大事业面前,人的亲情、热爱、私欲甚至生命都可能被舍弃,“大义”面前舍“小义”。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因此不能以这段经文来判断耶稣不讲孝道。

2.当时很多人听见耶稣能行神迹奇事,就以种种借口跟从他以得利益,但是主明察秋毫,因此说了这些话。当耶稣说出这些话后,那些贪图利益的人都离开了他。

3.耶稣不是叫门徒不孝敬自己的父母,而是要求他们把爱神作为爱人的起点,神的“国”和“义”高于并且有助于正确建立人的品德和行为(参太6∶33)。

4.父母是理当孝敬的,但父母不是神,因而不能把父母当做神或把父母的地位抬高以取代神。这就是基督教所说以信仰独一真神为核心的孝道。

5.耶稣教训的孝道超越了人伦,因为人伦在耶稣看来应以遵行上帝的旨意为先:“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太12∶50)

6.在神秘主义信仰中,灵魂与圣言(基督)的关系就是新娘与新郎的关系。在配偶之间,难道还有别的什么需要或者关系比爱和被爱更加美好吗?这样的结合甚至胜过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强烈的自然的亲缘关系。在信仰的境界中,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的确超越了人伦与亲情。

第四,耶稣公然顶撞母亲?

“耶稣说:‘母亲(原文作“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有没到。’”(约2∶4)

解释:

1.当时“妇人”是正常的称呼,并无贬意,没有不礼貌。我们不能因为文化的差异性,而误解这节经文。《约翰福音》19章26节至27节记载耶稣在十字架上把母亲托付给门徒时也用了“妇人”一词。

2.“我与你有什么相干?”这节经文在中文和合本中可能有误译。从新约希腊文原文注解和拉丁文武加大译本来看,最接近原文的翻译可能是:“母亲,这事与你与我有什么相干?”意为“婚礼上酒用尽了”这件事情是婚姻宴席主办人的事情,与“耶稣及其母亲”这些被请去的贵宾无关。因此,可以理解耶稣并未顶撞母亲。现代中文译本的翻译也可以参考:“母亲,请别勉强我做什么,我的时刻还没有到呢。”(参约2∶4,现代中文译本)

第五,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

“又有一个门徒对耶稣说:‘主啊,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耶稣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跟从我吧!’”(太8∶21-22)

解释:此段经文引发的争议最多。耶稣说这话是无情无义吗?当然不是。这里“埋葬父亲”是个“托辞”。那人的意思是想说:跟从你,好啊!但必须等到我父亲百年归寿以后。耶稣回答说:“让死人埋葬死人吧!”这并非咒诅,但的确有严厉批评和警告的意思:不要以孝敬父亲为借口。耶稣可能已经明了此人只是试探或是好奇耶稣的神迹奇事,并非真正想跟随主。

总结

1.孝道也是普世价值之一,理应尊重和发扬。圣经文本传统与中国文化传统都重视孝道精神,但是孝道精神形成的历史、文化以及人文背景不同,因此,孝道的表现方法与表达方式存有差异,但其主旨是相近的。这显示了孝道作为普世价值的多元意义。

2.人在信仰中理解孝道精神远比孝道行为来得重要,有时在信仰中追求孝道精神高于世俗的人伦关系与道德标准。就个体而言,信仰强调人与神的关系多于人与人的关系。

3.“不是凭着字句,乃是凭着精意。因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参林后3∶6)聆听圣言不仅是理解经文字面的意思,更需要明白经文的道德意义、灵性意义以及生命成长的实践精神。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未经本网站授权,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初信引导

重阳节再谈“孝道”

2016-4-15 16:14:00

初信引导

告别

2016-4-15 20:33:00

免责声明 我们旨在分享优质文章、原创作品,与您共同学习成长,文章若有侵权欢迎原作者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署名或删除,本站将及时处理。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