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书》释义(续)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Ⅰ.革来氏家里的人向保罗报告了哥林多教会中出现问题(1:10--6:20)

从《哥林多前书》的内容次序来看,保罗没有在书信正文的一开始就答复哥林多教会来信中提及的一些问题,即婚姻嫁娶(7:1--40)、吃祭偶像之物(8:1--11:1)、蒙头(11:2--16)和圣餐(11:17--34),而是先谈论他从革来氏家里的人那里听闻哥林多教会中出现的一些同题,即结党纷争(1:10--4:21),乱伦(5:1--13)、彼此告状(6:1--11)和与娼妓苟合(6:12—20)。也就是说,本书信正文前面(1:10--6:20)提及的那些问题,并不是哥林多教会来信中所提及的问题。可见,那些自己不以为是问题的问题,往往却是最严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许这就是保罗对本书信谋篇布局的理由。

具体来说,革来氏家里的人向保罗报告了哥林多教会中出现四个很严重的问题:

1、结党纷争(1:10--4:21);
2、乱伦(5:1—13);
3、彼此告状(6:1--11);
4、与娼妓苟合(6:12—20)。

针对这些问题,保罗一一教导哥林多信徒。

一、结党纷争(1:10-4:21)

这封书信表明,保罗所关注的重点之一是哥林多教会的分裂,信徒彼此争辩,各自吹捧心仪的传道人。保罗教导他们应摒弃分裂,维护教会的合一。

(一)保罗风闻哥林多教会结党纷争(1:10--17)

在本书信的开头,保罗提到他从“革来氏家里的人”那里听到哥林多教会结党纷争的消息。哥林多信徒因对三个传遭人(保罗、亚波罗和彼得)各有所爱而互相排斥。针对哥林多教会结党纷争的问题,保罗既描述事实(1:11--12),也予以劝诫(1:10)和警告哥林多教会不可结党纷争(1:13--17)。

1、劝诫哥林多教会(1:10)

弟兄们,我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劝你们都说一样的话。你们中间也不可分党,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舍。(1:10)

保罗以称呼哥林多信徒为“弟兄们”开始他的劝诫。在1章10节至2章5节这段经文中,保罗四次称呼哥林多信徒为“弟兄们”(1:10、11、26,2:5)。这是牧者对一个面临分裂的教会的召唤与关爱。信徒之间只有真正具有弟兄之爱,才能治愈教会分裂的创伤。本书信中,每当保罗用“弟兄们”这个称呼时,通常标志他开始一个新的话题。

保罗是奉上帝旨意,蒙召做耶稣基督的使徒的(1:1)。他完全可以运用使徒的权威责备哥林多信徒,命令他们改过自新,但他将自己(包括他的同工弟兄所提尼,保罗也称他为“弟兄”)放在与信徒同样的地位上。这既显示保罗谦卑,没有以居高临下的态势命令哥林多信徒行事,也体现了保罗的牧者情怀,愿意婉言相劝哥林多信徒。

“我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劝你们”(1:10),在希腊文中,“劝”与“保惠师”是同根词。“保惠师”是圣灵的名字之一,意为“辩护者”,“训慰者”。虽然保罗身在以弗所,但心系哥林多教会,就像是站在哥林多信徒身旁,劝慰他们,希望他们不要结党纷争。

具体来说,保罗从以下三个方面劝诫哥林多教会要合而为一:1都说一样的话;2不可分党;3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

第一,“都说一样的话”(1:10)。“都说一样的话”是当时罗马世界的一个政治术语,指不同的党派、集团在重大问题上意见一致。保罗借用这一政治术语,劝勉哥林多信徒如果他们在属灵恩赐、信仰背景、神学见解方面有不同,应求同存异,因为他们同属于基督耶稣的名下。

第二,“不可分党”(1:110)。“分党”希腊文是schisma,意为“纷争、争论、分裂”,“结党、分派”,“(布)裂痕”;在《马可福音》1章19节译作“补”(网)。哥林多教会四分五裂,需要信徒竭力修补。

第三,“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1:10)。“只要一心意”就是不要坚持自己的意见或喜好。哥林多信徒各持己见,是导致结党纷争的主要原因。保罗劝勉他们要有正确的观念,一心一意,不要分裂、争执、吵闹。“彼此相合”是一个医学术语,指把脱了臼的关节连接起来。哥林多信徒结党纷争,跟随各自心仪的传道人,但基督的身体教会是一个整体,肢体需要互相连接,成为一体;应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腓2:5),共建教会。哥林多信徒若在心意上合一,就能“都说一样的话”。若有同样的心意,就会是一个完整的、合一的见证。

2、描述结党纷争的事实(1:11--12)

因为革来氏家里的人曾对我提起弟兄们来,说你们中间有纷争。我的意思就是你们各人说:“我是属保罗的”,“我是属亚波罗的”,“我是属矾法的”,“我是属基督的”。(1:11--12)

保罗接着说明他劝勉哥林多信徒的原因,“因为革来氏家里的人曾对我提起弟兄们来,说你们中间有纷争”(1:11)。保罗再次称呼哥林多信徒为“弟兄们”。革来氏家里的人可能向保罗报告了哥林多教会出现的问题。“革来氏家里的人”希腊文是tōn Chloēs,直译是“革来的人”或“革来氏”,复数形式。这些人的身份、所在地和是不是基督徒,我们都无法确定。有些解经家认为,他们可能是哥林多教会的信徒,或与哥林多教会熟识、常往来于以弗所和哥林多之间的商人。当时保罗在以弗所,他们将哥林多教会的情况告诉保罗。

“提起……说”希腊文是dēloō,意为“指出”,“解释”,“揭发”。“纷争”希腊文是erides,意为“争吵”,“争执”,“争辩”。哥林多信徒不只是意见不合,存在分歧,而且不合与分歧已经到了彼此争吵、争辩的地步。令人遗憾的是,这一群蒙上帝呼召做圣徒、与上帝儿子耶稣基督一同得份的人,竟然花时间在争吵上。

哥林多信徒显然照着谁为他们施洗而结党分派。保罗在他第二次旅行布道期问建立了哥林多教会。保罗离开哥林多后,亚波罗前往哥林多牧养教会(参徒18:24--19:1)。“矶法”是彼得(参加2:7--14)的亚兰语名字,就是使徒彼得。与保罗不同,矶法有妻室,可能和妻子一同前往哥林多传道(9:5)。在哥林多教会中,显然还有一派自我标榜是最属灵的,自诩是最优秀的,“是属基督的”(1:12)。因此,哥林多教会结党纷争,彼此争吵,失去为上帝做见证的能力。

3、劝诫哥林多教会不可结党纷争(1:13--17)

基督是分开的吗?保罗为你们钉了十字架吗?你们是奉保罗的名受了洗吗?我感谢上帝,除了基利司布并该犹以外,我没有给你们一个人施洗,免得有人说,你们是奉我的名受洗。我也给司提反家施过洗;此外给别人施洗没有,我却记不清。基督差遣我,原不是为施洗,乃是为传福音,并不用智慧的言语,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1:13--17)

显然,哥林多教会已经分裂成好几个派别,至少有四个,信徒彼此争吵,互相告状。保罗风闻哥林多教会结党纷争后,用了一些具体事例,劝诫哥林多信徒,应当合一。保罗一连问了三个很尖锐的问题:“基督是分开的吗?”“保罗为你们钉了十字架吗吗”?“你们是奉保罗的名受了洗吗?”(1:13)

保罗指出,他不能取代基督。为教会付上赎罪代价的是基督,而不是保罗。哥林多信徒受洗是归入基督的名下,而不是保罗的名下。保罗的使命是传福音,将人引到上帝面前,而不是施洗。虽然洗礼是一项很重要的圣礼,但不是保罗传道工作的中心。保罗只给少数人施过洗,除了给司提反一家以及基利司布和该犹施过洗外,没有给其他哥林多信徒施过洗(1:14、16)。保罗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别人误解受洗后是归入保罗的名下。

保罗说:“基督差遣我,原不是为施洗,乃是为传福音”(1:17)。洗礼固然很重要(可16:16;罗6:3;西2:12),但与传福音相比,就显得逊色了。基督徒得救的必要条件是信从福音,而不是受洗。因此保罗希望哥林多信徒应当同心合意传扬福音,而不是各自吹捧某位传道人。

“言语”(1:17)希腊文是logos,意为“信息”,“教训”,“话语”。在保罗时代,有专业演说家周游各地,运用修辞艺术展示他们的论辩能力和论辩技巧。然而,保罗向哥林多人宣讲福音时,不是“用高言大智”(2:1)和“智慧委婉的言语”(2:4),因为保罗希望听众专注于他所传讲的福音信息的大能上,而不是传道人的论辩能力上,“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1:17)。在保罗看来,能改变人心和生命是圣灵的能力,而不是智慧的言语或传道人的口才和本领。

值得注意的是,在希腊文中,“智慧的言语”(1:17)是复数形式,可以理解为哥林多教会由此产牛分裂和不和;“基督的十字架”(1:17)是单数,可以理解为靠赖基督的十字架能使教会合一和完整。

(二)十字架是上帝的智慧(1:18-2:5)

在1章18节至2章5节中,保罗指出,上帝的智慧体现在十字架所传达的福音信息上。具体来说,它体现在上帝对哥林多信徒的呼召,保罗的讲道,以及圣灵所赐的智慧上。要是哥林多信徒能区别上帝的智慧与世俗的智慧,那么教会分裂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这段经文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十字架的道理(1:18);

2、世上的智慧无用(1:19—20);

3、上帝的智慧作为(1:21--25);

4,人的智慧无能为力(1:26—2:5)。

1、十字架的道理(1:18)

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上帝的大能。(1:18)

在1章18节至2章5节的开头,保罗指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些灭亡的人看来是愚拙的,而在我们这些得救的人却为上帝的大能。“十字架的道理”与前面提过的一些事密切相关。保罗曾声明他受差遣不是为施洗,乃是为传福音;他传福音“并不用智慧的言语,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1:1 7)。这暗示保罗有意将“智慧的言语”和“基督的十字架”进行对比。这两者大相径庭,不可同日而语。保罗没有采用第一个方法“智慧的言语”,因为他的使命是传福音,传“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2:2)。

“十字架”(1:18)是第一世纪罗马帝国处决犯人时所用的刑具。主要有三种不同形式(+,T,?。犯人被钉在十字架上,痛苦难忍,呼吸困难,最终不是窒息而死,就是休克而死。钉十字架被公认为最残酷的刑罚。

保罗石破天惊地宣告:“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愚拙”(1:18)希腊文意为“愚笨”,“荒谬”。在那些灭亡的人看来,十字架的道理是荒谬可笑的,因为十字架上的耶稣被钉死了。他们的推理是,耶稣自己难逃死亡之劫,他又岂能拯救他人?

在保罗看来,那些视十字架为愚拙、荒谬的人灭亡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对十字架所采取的态度。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凭着自己的成见,拒绝他们无法理解的上帝的智慧。保罗说,他们的态度是愚笨的,想法是荒谬的,最终导致他们灭亡。然而,与那些灭亡的人不同,在保罗(“得救的人”;1:18)看来,“十字架的道理”却体现了上帝的智慧。保罗呼吁哥林多信徒应当专注于基督被钉十字架所启示的救恩信息,而不是人的智慧。

2、世上的智慧无用(1:19--20)

就如经上所记:“我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废弃聪明人的聪明。”智慧人在哪里?文士在哪里,这世上的辩士在哪里?上帝岂不是叫这世上的智慧变成愚拙吗?(1:19--20)

“我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废弃聪明人的聪明”(1:19)出自《以赛亚书》29章14节。以赛亚笔下的那些人远离上帝,却仍称他的名,自称是虔诚的,心却远离上帝,专注于自己的看法和观念。上帝说,他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自古以来,上帝的智慧与人的智慧相对。保罗以古喻夸,引用这节经文来描述哥林多信徒,他们的光景与古时以色列民很相似。他们自以为有智慧,在教会中拥护各自心仪的传道人,甚至自我标榜只有自己的这一派才是真理。他们的做法其实是愚拙可笑的。

保罗一针见血地指出哥林多信徒的错谬,用讽刺的语气质问他们:“智慧人在哪里?文土在哪里?这世上的辩士在哪里?上帝岂不是叫这世上的智慧变成愚拙吗?”那些最终灭亡的人,轻看十字架,视之为愚拙与荒谬,但上帝藉着十字架所成就的教恩(十字架的道理),证明他们的想法是多么愚笨与荒谬。“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罗1:22)。世上的智慧终究无用。

3、上帝的智慧作为(1:21--25)

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上帝,上帝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这就是上帝的智慧了。犹太人是要神迹,希腊人是求智慧;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但在那蒙召的,无论是犹太人、希腊人,基督总为上帝的能力,上帝的智慧。因上帝的愚拙总比人智慧,上帝的软弱总比人强壮。(1:21--25)

保罗指出,世人凭自己的智慧,不认识上帝,于是上帝就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彰显自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人,这就是上帝的智慧了。上帝已经拣选了愚拙人,藉着他们所传讲的信息,拯救那些信他的人。这看似“愚拙的道理”显明上帝的智慧,因为它能拯救人,能改变相信他救恩的人(1:21)。

在1章22--24节中,保罗审视两种人,即犹太人和希腊人,是如何回应上帝的智慧作为。“犹太人是要神迹”(1:22),法利赛人和撒督该人经常叫耶稣显神迹给他们看(太12:38,1 6:1;可8:11--12;路11:16;约2:18--20,4:48,6:30)。他们这样做只是试探耶稣,想得着控告他的把柄,而不是藉着神迹来认识上帝的作为。“希腊人是求智慧”(1:22),在保罗时代,希腊人被视为有文化修养的族群,对智慧很感兴趣(徒17:21;罗1:14),认为人可以凭着自己的智慧认识真理。

“十字架的基督,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1:23)。对于那些要神迹的犹太人而言,被钉十字架的基督是绊脚石,他们跌倒了。“绊脚石”出自《以赛亚书》8章11--15节。在那里,耶和华上帝警告以赛亚先知“许多人必在绊脚再上绊脚跌倒,而且跌碎,并陷入网罗被缠住”(赛8:15)。

对于他们而言,被钉十字架的耶稣是可厌恶的(参太16:22;加3:13,5:11)。在他们看来,十字架是软弱的记号,是失败的象征,因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他们无法理解十字架上的耶稣就是救恩之道。

对于那些求智慧的希腊人而言,被钉十字架的基督是愚拙的,他们拒绝救恩。对于他们而言,被钉十字架的耶稣是荒谬的。在他们看来,说耶稣就是上帝道成肉身,简直荒谬至极;说耶稣既是人也是神,简直愚不可及。他们无法理解十字架是上帝救赎世人的唯一途径(参约14:6;徒4:12)。

然而,“(十字架的基督)在那蒙召的,无论是犹太人、希腊人,基督总为上帝的能力,上帝的智慧”(1:24)。保罗笔锋一转(“但”;1:24),指出“十字架的基督”为世人成就救恩计划,这是上帝的智慧作为。“十字架的基督”是上帝为每个人而成就的救恩,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希腊人。虽然那些要神迹的犹太人和求智慧的希腊文人,凭着自己的智慧,无法得着上帝的救恩;但那些认识上帝的智慧作为的人,都可以得着。保罗在这里向哥林多信徒启示了一个重要真理:上帝救恩的普世性。

保罗总结说,“上帝的愚拙总比人智慧,上帝的软弱总比人强壮”(1:25)。被希腊人视为愚拙的,却胜过人的智慧。上帝藉着愚拙的十字架,吸引万民归服他,这正是上帝的智慧。在犹太人视为软弱的,却胜过人的强壮。上帝藉着软弱的十字架,舍弃独生爱于拯救世人,这正是上帝的刚强。总而言之,上帝的智慧就体现在藉着“十字架的基督”救赎世人。

4、人的智慧无能为力(1::26--2:5)

弟兄们哪,可见你们蒙召的,接着内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上帝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上帝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气的,在上帝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但你们得在基督耶稣里是本乎上帝,上帝又使他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如经上所记:“夸口的,当指着主夸口。”弟兄们,从前我到你们那里去,并没有用高言大智对你们宣传上帝的奥秘。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我在你们那里,又软弱,更惧怕,又甚战兢。我说的话,讲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语,乃是用圣灵和大能的明证,叫你们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上帝的大能。(1:26--2:5)

保罗再次称呼哥林多信徒为“弟兄们”(1:26),再次提醒他们应当牢记自己是上帝的子民,“你们(是)蒙召的”(1:26)。在1章2节,保罗提醒他们是蒙召做圣徒的,“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1:2)。在1章26节,保罗提醒他们应当反思行事为人有没有与“蒙召的恩”相称。

保罗提醒哥林多信徒应当明白一个事实,就是他们当中,“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1:26)。保罗说“不多”,而不是说“没有”。按照世俗的标准(“按着肉体”;1:26),保罗所传讲的十字架的福音信息和传讲这信息的人(如保罗)是愚拙的(1:27)。虽然在世人看来,哥林多信徒出身显赫的不多,有能力的也不多,但上帝仍拣选他们,并使他们得救,成为他的子民。

在1章27--28节,保罗藉着三组对比,即“被世人看为愚拙的”与“有智慧的”;“软弱的”与“强壮的”;“被世人看为卑贱的、可厌恶的、那无有的”与“那有的”,以人的智慧无能为力来衬托上帝的智慧作为。上帝要扭转那些受欺压的人在世上的地位,要在人看为微不足道的人身上,显出他的权能。保罗也藉此表明上帝的公义属性,上帝不偏待任何人。

“上帝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1:27),指上帝拣选了那些被轻看、被认为愚拙的人,叫那些热衷于争论、争辩的“有智慧的”人羞愧不已。希腊人认为基督徒很愚拙,因为他们不相信十字架能使人得救。

“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1:27),指上帝拣选了那些无权无势、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叫那些自以为刚强的人自惭形秽,羞愧不已。

“上帝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1:28),指上帝也拣选了那些被轻看,被上厌恶的,无权无势、出身卑微的人,叫那些靠自己理论自视不凡,有权有势、出身显赫的人抱愧蒙羞。

保罗指出,上帝的智慧作为体现在他拣选了在有“智慧”的人看来毫无价值的人,废掉有“智慧”的人之作为,“使一切有血气的,在上帝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1:29)。保罗对比上帝的智慧和人的智慧,说明一切人的智慧都不能产生效果,但有一种智慧是属于上帝的。人若在基督里,那种智慧就属于他(1:29 30)。

保罗说:“上帝使基督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1:30)。在希腊文中,“智慧”与“公义”之间用连词te(意为“且”,“也”);“公义”与“圣洁”,“圣洁”与“救赎”之间用连词kai(意为“与”,“也”)。

可见,这里其实是两组:“智慧”单独成一组;“公义”、“圣洁”和“救赎”是另一组。在保罗看来,与人的智慧相对的是上帝的智慧,在耶稣基督里,上帝的智慧就成为我们的智慧。一切的智慧都在基督和他的话语里。“智慧”是什么?保罗用三个词语来表达,即“公义”、“圣洁”和“救赎”。

最后,保罗引经据典说,“夸口的,当指着上帝夸口(1:31)。“夸口的,当指着主夸口”出自《耶利米书》9章23--24节。对于一切蒙恩的人来说,唯有耶稣是他的夸耀。因为只有在基督里,上帝才成为我们生命的源头。只有基督,才是人的唯一智慧。有些解经家认为,保罗将“智慧”喻指基督(参箴8:22--31;传7:22—8:1)。基督就是基督徒的公义、圣洁和救赎,所以保罗说:“夸口的,当指着主夸口。”

在2章1--5节,保罗以自己为例,说明人的智慧终究无能为力,希望哥林多信徒摒弃人的智慧,不要结党纷争。在这5节经文中,保罗一共用了4次“我”(2:1、2、3、4),两次“我的”(2:4),讲了三件事:一是他传讲福音的方法(2:1、4),二是他向哥林多教会传讲的信息内容(2:2),三是他的自觉(2:3)。

第一,保罗传讲福音信息的方法。保罗说:“(我)并没有用高言大智对你们宣传上帝的奥秘”(2:1);“我说的话,讲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语,乃是用圣灵和大能的明证”(2:4)。

保罗向哥林多信徒“宣传”(希腊文是kataggellō,意为“宣扬”,“传讲”)上帝的奥秘和“讲的道”(希腊文是kērussō,意为“宣讲”,“传道”)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没有用高言大智”(2:1),二是“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语”(2:4)。

“没有”希腊文是ou,意为“不是”。为使哥林多信徒能专心相信被钉十字架的基督,而不是传讲信息之人的演讲水平,保罗避免使用希腊式的华丽辞藻。哥林多人崇尚哲学,长于思辨,但保罗弃绝用“智慧委婉的言语”。保罗到哥林多人中间,不是用富有说服力的辩才和玄而又玄的哲学术语来传讲“十字架的道理”,但我们不要认为保罗传讲福音信息时,言语粗俗,缺乏思辨。事实上,保罗是长于辩论的,如他在会堂里与人“辩论”(参徒17:17)。

鉴于哥林多人高举“智慧”,保罗说他传讲福音时不依靠自己的口才,不“用高言大智”,不“用智慧委婉的言语”,“叫他们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上帝的大能”(2:5)。

保罗知道,哥林多人接受福音,不是依靠当时希腊人所追求的“智慧”,而是圣灵的工作。保罗宣讲上帝的奥秘时,圣灵与他同工,用其大能将真理向听处的人显明出来(“明证”;2:5),所以保罗不是用高言大智和智慧委婉的言语,而是靠圣灵和他的大能。

保罗以此告诫哥林多教会,不要依靠自己的智慧,不要吹捧某位传道人,而要依靠圣灵的工作。他们若能摒弃人的智慧,依靠圣灵的大能,就会维护教会的合一和完整。

第二,保罗向哥林多教会传讲的信息内容。保罗说:“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2:2)。保罗曾经受业于著名拉比迦玛列门下,学富五车,学贯两希(希伯来和希腊),但他在传扬基督福音时不卖弄学问,而是专注于传讲“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2:2)。因为“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既是基督教信息的最基本内容,也是能使人彼此相合的最基本信息。保罗希望哥林多信徒能以此为生活的中心,彼此相合,在哥林多为上帝做美好的见证。

第三,保罗的自觉。保罗说:“我在你们那里,又软弱,又惧怕,又甚战兢”(2:3)。“软弱”是指保罗心灵或身体的力量,是他对自己的感觉。这种软弱、惧怕的感觉甚至使保罗到了缺乏自信的地步,以至于恐惧战兢,“又惧怕,又甚战兢”。保罗以自己的经历劝勉哥林多信徒不要自恃,而要依靠上帝的大能。要将信心建立在上帝身上,而不是某一位传道人身上。因为任何传道人都是不完全的,即便像保罗--上帝所选召的使徒,也会有软弱,也会有惧怕,也会有战兢,所以要高举耶稣基督,而不是高举人。而高举人(1:12)正是哥林多教会结党纷争的根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未经本网站授权,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初信引导

认罪是恩典 不是耻辱

2016-7-17 9:38:00

初信引导

享受这一刻的单纯

2016-7-17 17:12:00

免责声明 我们旨在分享优质文章、原创作品,与您共同学习成长,文章若有侵权欢迎原作者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署名或删除,本站将及时处理。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