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见到李姐妹,让我大吃一惊,她比我半年前见到时消瘦了许多,人也显得疲倦,气色很差。她告诉我最近她和女儿的关系再度紧张并且矛盾升级,她向单位请了半年的假,专程来陪自己刚工作的女儿,一方面可以照顾女儿适应一个新环境,更重要的是悄悄监督女儿和那个他们全家人都不看好的男友交往情况。在多次沟通无果的情况下,女儿干脆主动向单位申请经常出差来避免和母亲的相处,近几日女儿索性不接她的电话,不回她的短信。
李姐妹又伤心又气愤:“我们都是为了她好,不想眼睁睁地看她往火坑里跳,为什么她就这么悖逆不听话呢!难道是我做错了吗?”
余姐妹最近烦恼不已,丈夫近来常常因为加班或其他活动而晚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回来吃晚饭,她不得不想法设法将煮好的饭菜保温,孩子也会因为要饿着肚子等爸爸而闹情绪,晚上做作业的时间也被打乱,到了平时该上床睡觉的时间还无法正常睡觉。余姐妹多次唠叨、发火都没什么效果,只是惹自己一肚子气,她发现自己的情绪越来越失控。
林弟兄夫妇满面愁容来到牧师办公室,35岁儿子让他们一筹莫展。儿子上中学及大学时就频频惹些事端,最后由父母奔波周旋,才得平息。好容易等他大学毕业,父母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了,几次为他找了不错的工作,儿子又屡次因各种原因辞职或被解雇,没能在一个工作岗位超过一年的,现在索性不再去工作呆在家里,除了偶尔外出会友吃饭,就是宅在家里上网打游戏,似乎全无要再出去工作的打算。尽管林弟兄家庭经济条件还算殷实,但他们依然为儿子现状担心不已。
李姐妹的越俎代庖,余姐妹的情绪失控,林弟兄夫妇的痛苦煎熬,都是心理界线不清惹的祸。在主耶稣讲的“浪子的比喻”中,我们可以学习上帝在如何建立界线上为我们立下的榜样,同时也让我们一起探索建立界线面对的困难,以及建立界线的重要。
一、“浪子的比喻”与“界线”
心理界线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在一个有形体的世界中,我们很容易清楚什么是界线:围墙、篱笆、栏杆……我们知道未经他人许可,我们不会去动别人的东西,这是一种礼貌,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我们不会到别人的院子里自作主张把人家种的兰花换成自己喜欢的玫瑰,把他们中式家具换成我们以为美观的现代陈设。
外在有形的界线一样,我们的身心灵方面也是各有界线的,虽然看不见,却也真实存在。像有形的界线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尊重别人一样,建立心理的界线同样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同时尊重别人不侵犯别人的权利。
在主耶稣讲的众多比喻中,“浪子的比喻”是弟兄姐妹耳熟能详的比喻之一,当法利赛人和文士因为主耶稣接纳被他们鄙视的税吏和罪人时,他们便因此对主耶稣议论不满,在《路加福音》15章主耶稣连续用“失羊的比喻”、“失钱的比喻”和“浪于的比喻”来表明自己对罪人的态度,在“浪子的比喻”中主耶稣更进一步,把这些自以为义的“大儿了--法利赛人和文士”选择如何对待回头浪子的决定权摆在他们面前。
在这个比喻中,分得父亲财产后的小儿子决定离开父亲和故土,到他向往已久的花花世界去,喻指上帝的浪子,父亲答应了儿子分给他家产的要求,尊重儿子离家远游的选择,没有强行儿子留在家里,他同意儿子按照自己的决定去做,尽管他知道儿子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这位父亲没有跳过界线说:“我不许你出去,你必须留下来,你这样做后果不堪设想,我都是为了你好!”他尊重儿子自由选择的权利。
有许多雇工的父亲,完全可以派遣一个雇工暗中监督并保护小儿子,以便在他还没有把财产挥霍精光之前就把他拖回家,或是在他走投无路对可以及时伸出援手,让这个“富二代”不至于落得与猪争食的惨境。没有!父亲依然站在界线之内,他爱自己的儿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任由儿子闯祸,他来善后,替儿子收拾残局,他尊重儿子的选择,也要儿子面对他自己选择的后果。
当浪子幡然悔悟回到家中时,他受到父亲的完全的接纳和隆重的欢迎,大儿子知道后不但没有为弟弟浪子叫头而欣喜,反而因觉得父亲有失公平而愤怒“大儿子却生气,不肯进去。”(路15:28)父亲并没有觉得自己应该为大儿子“生气”的情绪负责,他说出他这样做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愿望:“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欢乐。”(路15:32)
同样,父亲没有强行把大儿子拉进家门加入庆祝的队伍中,究竟是要停止愤愤不平进到家里和家人一起快乐庆祝,还是任由嫉妒苦毒在胸中燃烧临家门而不入,父亲要大儿子自己来做选择。
在对待小儿子选择离家远游以及承受自己选择的结果时,父亲既不强加干涉也没有包办代替;在对待大儿子的负面情绪和如何对待弟弟时,父亲依然没有越过界线越俎代庖。尽管在“浪子回头比喻”中,上帝给我们建立界线做了很好的榜样,然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建立清楚的心理界线已然面对不少困难。
二、建立界线所面对的困难
当一个人缺乏心理界限时,常常把自己的事依附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对本不应该自己承担的事,不会说“不”;本应该自己承担的,却又常常把责任推给他人。心理界线不清常常表现为把别人的事完全当成自己的事,过分热心,过分卷入,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他们往往或是在家庭中干涉子女选择专业、大学、交友,甚或左右儿女的恋爱和婚姻,让儿女在或选择孝道,却独自品尝痛苦和遗憾;或坚守爱情,却在愧疚中挣扎中左右为难,痛苦地徘徊在十字路口;或是表现为在和别人还没有较深交往,还没有成为好友之前就窥探别人的隐私,跟关系一般的人就分享好友间才分享的秘密、谈自己的感受、暴露自己的想法……因为没有清楚什么是自己的责任,什么是他人的权利和义务,从而衍生不必要的爱恨情仇,引发了人际关系中的很多的痛苦、矛盾和无奈。
建立清楚的心理界线如此重要,但建立心理界线的过程却面临不少困难。
第一,建立心理界线与我们的文化传统存在着极大的张力。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一向注重亲情和联结,但缺乏应有的界线。记得小时候生长的北方县郊,那里整个胡同中,在白天,只要家里有人,院门就一定是敞开,邻居们端着饭碗过来串门,就像走进自家院门一样心无芥蒂(心里机乎没有什么)。如果你有人在家,却院门紧闭,一定会遭到邻里猜测和非议。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对于个人隐私日益尊重,我们的界线感已经大大增强,甚至即使在自己的家中,父母进孩子的房间,都会敲门,但是对于心理层面上保护个人心理空间依然是非常模糊的。
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偶见在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界线,如墨子在他的《击邻人子》寓言故事中讥讽越界的荒谬:当一个人教训责罚他横暴不成才的儿子时,如果邻居的老头子也跑来举起木棍痛打,并且说:“我打你,是顺应你父亲的心意的。”那样做,难道不荒谬吗?我们且不去看这背后的寓意,起码这个故事指出逾越他人界线,是一件荒唐可笑的事!
而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界线便少有提及,就如岳飞的母亲为鼓励儿子抗击金兵入侵,竟然能在自己儿子身上一针一针刺出四个大字;为让年少玩物丧志的儿子迷途知返,寇准母亲怒中竟用秤砣砸向儿子,所幸只是“中足流血”。但这些极端和暴力的“岳母刺字”、“寇母教子”都是被当作美谈和榜样流传下来的,极少有人质疑这种做法是否越过了应有的界线,是否有把其他家庭成员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而随意对待之嫌!
第二,因为我们对建立心理界线的一些误解。
假如我设立界线,我就是缺乏爱心,自我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感受。《加拉太书》6:2说:“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这句话告诉我们与他人之间彼此的责任,这里“重担”的原文意思是“过度的负担”或是那些重到会让人倒垮下去的负担。这些负担宛如巨石,可以把人碾碎,当他人面对那些巨石--即生活中所碰到的危机与悲剧时,他们没有足够的力量、资源来承受那些重担,我们便要出手协助。
但同时在本章经文的第5节又说:“各人必担当自己的担子。”“担子”的希腊文意思是“货物”或是“每日辛劳工作的重担”,就是每个人每天必须做的那些事情。这些担子就像背包,是人担负得了的。
因此,上帝期待每个人都可以处理自己的感情、态度、行为,以及他所交托每个人的责任。他期待每个人都可以背负自己的背包,即使有时侯并不容易。我们不应该把“重担”误认为只是“每日的担子”而拒绝对别人提供帮助,但也要避免把“每日的担子”当作“重担”而纵容他人以为自己可以不必挑负自己的担子,这样势必助长不负责任的行为。
第三,认为建立界线是不顺服、不合作的表现。
不少基督徒会担心,如果我坚持界线就表示反抗或不顺服,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不与我们配搭就是不顺服!”也正是这样的想法让不少人陷入永无止境的活动中,却没有侍奉带来的甘甜和满足。
小菲是一个多才多艺个性温和的神学生,学校很多服侍都会找到她,不少同学有需要帮忙的时候,也容易想到她。每每有人需要帮忙找到她,对于她,说“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她害怕看到别人失望的眼神,或是因此对她不满,觉得她缺乏爱心,但她清楚地感受到自己身心的疲惫和不满的情绪。我们每个人都是很有限的,圣经上关于钱款上捐助的原则,其实可以应用到其他方面,我们必须“随本心所酌定的”去给(参林后9:7),不要让自己的爱心超过我们的能力范围,而使慈爱转为不满。
第四,如果设立界限,会伤害到别人,同时自己也会有愧疚感。
适当的界限并不会伤害到别人,这个原则可以用于那些喜欢控制和操控的人以及需要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成年人。例如,每当有不同意见时丈夫就会冲着美恩大吼大叫,这时美恩就要求自己对丈夫更有爱心,想以此来感化自己的丈夫。但是发现情况不像美恩希望的那样,反而是丈夫每次要达到自己的愿望就变本加厉地吵闹。因为对美恩的丈夫来说,他的不好行为--大吼大叫,竟然产生了好的结果--一个更有爱心的妻子。他觉得自己找到了制胜法宝,怎么会有改变的动力?如果美恩对过于严厉苛刻的丈夫表示:如果他再那样责骂她,她会到另外一个房间去,等到他能够用理性的态度与她解决问题,才会继续跟他谈论。或“如果你再这样乱吼乱叫的话,今晚我会暂时到父母家那里去住”,丈夫才会为自己不好的行为负责任。
建立心理界线,不是自私自利、自我中心,而是在属于自己正在开花放香的葡萄园外插上篱笆,避免小狐狸的破坏;建立心理界线不是缺乏爱心和拒绝付出,而是让每个人为自己的选择、行为负责任,学成长!
三、建立界线
圣经上虽然没有明确论及建立界线,但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上帝是一位建立界线的上帝,是我们基督徒建立界线的榜样。
1、上帝是建立界限的上帝
三位一体的上帝是合一的,同时,圣父、圣子、圣灵又是相异的,他们彼此之间是有界线的,他们各有自己的位格。
上帝不断地说明:他是谁,他是怎样的上帝,并借着告诉我们他的观点、感觉、计划、行动来界定他自己。
例如,他以自己是谁来界定自己:
“我是全能的上帝”(创17:1)。
“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出20:5)。
“我是有恩惠的”(出22:27)。
“我是圣洁的”(利11:44)。
“我是慈爱的”(耶3:12)。
上帝用自己的感觉和想法来界定自己:
“我耶和华喜爱公平”(赛61:8)。
“我喜爱良善,不喜爱祭祀”(何6:6)。
上帝也用自己的行动来界定他自己:
“耶和华施行公义,为一切受屈的人伸冤”(诗103:6)。
“耶和华所恨恶的有六样,连他心所憎恶的共有七样,就是高傲的眼,撒谎的舌,流无辜人血的手,图谋恶计的心,飞跑行恶的脚,吐谎言的假见证,并弟兄中布散纷争的人。”(箴言6:16--19)
总之,上帝用他的属性、想法、感觉、行为来界定他自己,让我们知道他的身份和特性。上帝会说“我喜欢这个,我恨那个”,“我会傲这个”、“不会做那个”,来让我们了解他的立场,知道他的界线在哪里。
上帝建立界线也尊重界线。“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启3:20)
上帝不会因为他希望与我们有深度的连结,就侵犯我们的界线,他要等我们打开心门,他才进来,与我们共享美好宴席,他绝不强行闯入,哪怕是为了我们的利益。
2、建立界线带来的改变
李姐妹和我一起研读“浪子的比喻”后,表示愿意学习浪子父亲的立场:“女儿,我爱你,尽管现在我不太赞同你和一位和你学历和年龄相差如此大的男士确定关系,不过你有选择的自由,我也尊重你的选择。如果你们合适,我也希望你们幸福,如果在你们进一步的交往中,发现你们并不合适,妈妈保证会张开双臂欢迎你回家,不会说:‘告诉你了,一定会是这个结果!’”
余姐妹家也发生了改观,当到了和丈夫事先商定好的晚饭时间,丈夫有没有回来,余姐妹都会准时和孩子一起进餐,然后辅导孩作业,丈夫若回来得迟,则要自己动手,去加热冷掉的饭菜,和洗刷自己的碗筷。几次之后,丈夫就开始克服一些困难,尽可能在定好的时间和一家人一起进餐。
林弟兄夫妇向牧师咨询后明白:他们总是供应儿子生活上的一且需求,不管他想要什么,父母几乎都可以让他如愿以偿,儿子没什么需要操心,他知道父母自会尽一切努力来满足他所有的欲望。儿子不必有什么计划,不必找工作,照样住得舒舒服服,钱多得花不完,那些本来应该是儿子的难题的,最后都会变成是父母的问题,这个不负责的儿子还能享有负责的父母无法享受的特权。在和牧师商讨后,林弟兄夫妇决定把一些界线跟儿子说清楚,他们会逐步停止对儿子无条件的帮助,让他自己为自己行为的结果负责,而他们不再替儿子担负了。尽管林弟兄夫妇觉着这样做对于他们和儿子都会有些困难,但他们决定去尝试。
建立界线合乎圣经教导,不是为了惩罚别人,乃是培养责任感,帮助我们成长,营造更健康、美好的关系。
参考书目:
《过犹不及》,克劳德、汤森德著,蔡岱安译,四川大学出版社。
《改变带来医治》,克劳德著,顾美芬译,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