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白日一照,浮云自开
耶稣基督针对我们人类“肉体的软弱”指出了唯一的一条窄路,那就是“警醒祷告”。实际上,这条道路的实质精神就是基督亲身给我们留下的榜样:时时汲取上帝的道、尊重上帝并且独拜上帝。也就是《玛拉基书》2章2节所要求于我们的“听从,放在心上,将荣耀归与上帝的名”。我们当然知道这条“到父那里去”的基督之路和“窄门”并不容易走,尤其在充满诱惑和试探的现代社会。这里常常遇见的三个认识误区是:
误区一:克服“肉体的软弱”
误区一的问题在于,认为欲望即罪。因为我们具有肉体的人类不可能没有安全欲、食欲、性欲、名利欲等等,如果把克服“肉体的软弱”等于完全不产生这些欲望,很容易得出结论说做不到。
我们且看《圣经》如何告诉我们:
要治死你们在地上的肢体,就如淫乱、污秽、邪情、恶欲和贪婪,贪婪就与拜偶像一样。(西3:5)
你们若顺从肉体活着必要死;若靠着圣是治死身体的恶行,必要活着。(罗8:13)
原来,使徒要求信徒的不是泯灭一切欲望而是要抿灭不合宜的、不义的欲望,治死恶欲的具体的外在表现就是治死恶行,因为恶欲如果不断生长必然孕育为行动,这在哲学上就是知行合一的哲理。
我们相信,上帝所造的人类具有远高于动物的生命内涵,比如理性、信仰等等。任何“顺从肉体活着”的人生无异于把上帝在创造中赋予人生的丰富性和完整性予以碎片化了,中国文化传统上批评此等人为“衣冠禽兽”,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这“几希”的一点就是人的灵气(参创2:7),就是上帝所赋予人类的神性形象(参创1:27),就是人“里头的光”(参太6:23)。当基督言及人“里头的光”(参太6:23)这个概念的时候,他不是面对着尚未犯罪的亚当夏娃,而是面对着现实社会里都难免内体软弱、难免犯过罪之人。
基督没有因为人人难免犯过罪而一口断定人人都是漆黑一片、人性全然
败坏。他用了一个“若”字。若警醒持守,内在之光就会持续明亮,罪就会远离。若不警醒持守,内在之光就会由于内体的软弱而变暗,罪就会产生。基督解释罪发生的原因在于“肉体的软弱”而非“罪性”。在亚当夏娃之后,人“里头的光”(太6:23)这个概念正是人能够克服“肉体的软弱”的逻辑基础。
一个用心里所存的污秽邪恶完全壅塞了“里头的光”的人就不能够被称为光明之子。我们相信,一个正常的内里有光之人必然愿意回应上帝的呼唤,寻求上帝公义的旨意,靠着圣灵的启发带领是可以做到克服“肉体的软弱”的。基督针对信徒的畏难情绪特别指出:
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11:29、30)
心里柔和谦卑,就能够容易地做到《玛拉基书》2章2节所要求于我们的“听从上帝的旨意,把上帝旨意放在心上,将荣耀归与上帝的名”。
误区之二:否定体育
其问题在于不明白基督徒的两世论,不明白福音的落脚点在于神圣期望:以出世之心做人世之事,从今生开始就要努力追求结出悔改的果子,把真理之道彰显于肉身生命,行出有德的人生。
先秦中国的儒典《尚书》里频频传达出如此信息:努力寻求上帝、德配上帝者方可宾配上帝,方可在肉身之外活在上帝的身边。
上帝需要基督徒“成了一台戏,给世人和天使观看”。(林前4:9)尽管“这世界”本身不具有永恒意义,但是人们在这个可朽坏的世界上的态度和作为却决不是没有永恒意义的。
《路加福音》16章9节那个比喻也很形象:“要藉着那不义的钱财结交朋友,到了钱财无用的时候,他们可以接你们到永存的帐幕里去。”虽然“这世界”的钱财本身对于天国而言是无用的,甚至可以说是“不义的”,但是人对待钱财的态度和作法却不是无用的和不义的。
同理,内体本身虽然是终会朽坏的奴仆性质的工具,但是,个人如何支配自已的肉体却是干系重大:
我因你们肉体的软弱,就照人的常话对你们说:你们从前怎样将肢体献给不洁、不法作奴仆,以至于不法;现今也要照样将肢体献给义作奴仆,以至于成圣。(罗6:19)
亲爱的兄弟啊,我愿你凡事兴盛,身体健壮,正如你的是魂兴盛一样。(约三2)
操练身体,益处还少;惟独敬虚,凡事都有益处,因有今生和来生的应许。(提前4:8)
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吗?这圣灵是从神而来,住在你们里头的;并且你们不是自己的人,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所以要在你们的身子上荣耀神。(林前6:19、20)
圣经所期望于我们的不是苦待肉身,更不是自杀解脱,乃是用敬虔把身体操练成为尽可能健壮的义的工具和奴仆,在我们的身子上荣耀神。
误区之三:所谓的“禅学化”
是指宋明理学参照佛教兀坐参禅“不思善,不思恶”、“以无念为宗”,而发展出的“半日读书半日静坐”的内圣追求路线。儒家的人生追求一旦遇到糅合着禅学的修养路线时,一味地“静坐澄心”,专门与自己的无穷无尽的“自发的、大批的”生命欲望为敌,就一生也走不出内心,所谓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大多数儒生那里往往只能永远地停留在“诚意正心”一站,平治现实世界永远无法排上人生正式日程。
宋明理学家们普遍忽略了韩愈的提醒:“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偏离了先秦的真儒君子效法刚健之天道而自强不息、无逸有为的儒家观念,使得民众创造性的生命能量首先从自我内心里被抑制和被泯灭。史怀哲批评禅学说:“叫人类把时间长期消耗在孤独的默想之中”。
我们基督徒“警醒祷告”的灵修如何能够避免佛道永远走不出内心的参禅打坐那般的修行路线呢?
首先,我们相信基督徒可以发光。
在亚当夏娃之后,基督亲口教导我们的人“里头的光”(太6:23)这个概念,是人能够外向发光的逻辑基础。倘若亚当夏娃之后在人的生命里根本就没有发光的可能性,人只会犯罪不会悔改,迷途之羊在牧人寻找呼唤之时也全然不懂得回应,迷途之羊已全然败坏变性为豺狼。那么,要求人类发光的命令就属于无理要求。
然而《圣经》明明告诉我们说,我们人类的生命里还有上帝的光,还有上帝所赋予的神性形象:
人的灵是耶和华的灯,鉴察人的心腹。(箴20:27)
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太6:23)
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约1:4)
这个神性生命的觉醒,首先缘于上帝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向一切世人的主动性的寻找呼喊(参箴8:1、4),但是最后我们这些浪子之心是否觉醒,即是否回应这种神圣呼唤,则取决于我们“心里所存的”(参太13章)。
“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路6;45)“因为他心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箴23:7)上帝通过先知以西结明确提醒人们:“因为他思量,回头离开所犯的一切罪过,必定存活不致死亡。”(结18:28)所以,我们应当思量、悔改、发光。
当我们觉醒了自己内在神性生命的光明属性时,我们会吃惊而兴奋;当我们意识到这光明神性生命被我们自己已深埋许久、没有发光时,我们还能安之若素(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吗?每个觉醒的人都会立刻行动起来,改变自己的生命方式!
光,本身即意味着运动,在道德象征意义上意昧着积极的创造的奉献的行动。光和真理本身天然地具有针对黑暗和虚伪的批判性和侵略性。光本身不仅天然要求发光普照,而且必然会发光,无可阻挡,很难谦逊。光芒内敛的静态生命是光明生命本身所无法忍受的:
没有人点灯放在地窨(y靚:地下室)子里或是斗底下,总是放在灯台上,使进来的人得见亮光。(路11:33)
地生五谷是出于自然的。(可4:28)
这个神性生命本能地渴求创造性的外向发光,这种发光不仅是神圣者的命令、期望,也是我们内在生命的最自然需要和最大幸福;倘若不能发光,我们的生命里就会积聚深刻的痛苦。神性生命的天然属性就是发光,罪就是神性生命的被遮蔽,能发光而没有发光,并且拒绝悔改。
其次,我们相信基督徒必须发光。
某些传统的神学思想和讲道,习惯于把福音宣讲的重心停留在神圣恩典上。信徒里也有不少人总是喜欢听讲恩典却不喜欢听悔改的呼唤。其实,通览全部福音书可见,上帝本体的圣洁、大能、大智,自不待言,而耶稣基督所传递的关乎人类的真理信息主要包含了神圣恩典、神圣公义、神圣期望,而且神圣恩典、神圣公义二者最后落脚于神圣期望。
基督传道的第一句话就是呼唤世人悔改,他后来的关于天父慈爱的谆谆教导以及天国审判的描述,究其实意还是期望人类悔改。若非如此,所谓的宽恕就应该等于纵容,所谓的审判就应该立刻发生。
耶稣基督教导的真理最核心的信息传递了神圣期望,即期望人类的悔改及行动性的、创造性的外向发光。人类生命外向发光的正面引力,来自于神圣恩典,人类生命外向发光的背面推力,来自于神圣公义。
孟子说:“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就上帝对于人类生命的神圣期望而言,一个人的生命若不发光就等于自暴自弃自我否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容不得公义就等于自掘坟墓;房子打扫干净后若不住人,污秽的恶鬼就会入住(参太12;43—45);盐若失了味,就会被弃为路边的尘土(参太5:13);果树若不结实就必被砍伐烧掉(参太21:19;路13:6--9;约15:6)。
第三,我们基督徒比前人更清楚地看见光的本体在人间如何发光,因而理应比前人更容易发光。
耶稣基督的风尘仆仆的行动性的生平连接了他的无数个祷告时同点,这就为我们基督徒的“警醒祷告”,默想灵修提供了比宋明儒家“观圣贤气象”更典型更生动的人格形象。耶稣基督是光的源头,他的发光的行动性的一生催促所有的基督徒行动。
我们基督徒“警醒祷告”的灵修,首先无疑也会向内心寻求和观察(参太6:6),但是我们相信这种寻求和观察,所接触到的不仅仅是自己内心记忆的过往之非,所接触到的更应当是悔改的要求,更应当是本具的内在神性生命外向发光的渴望,以及上帝的神圣恩典、神圣公义、神圣期望对于这种外向发光的催促。故而,基督徒在灵修之后不能不从内心走向社会。
《圣经》明明告诉我们说,在亚当夏娃之后,我们人类的生命里还有上帝的光,但是并非人人都把这光发扬了出来。光明一旦发扬开来,黑暗自然就离我们而去。正能量一旦流行,负能量自然就无地自容。道理一旦讲明,误解自然就不复存在。宋代苏轼说:“白日一照,浮云自开。”真正的基督徒的生活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生活,是永恒不息的行动性的创造性的生活。在《尚书》时代中国人的祖先那里早就流行一句话:“上帝引逸”,上帝不喜欢人类无所事事。远离罪的最好途径是创造性的生活。
我们的发光,是一个形象化的说法,它涵盖了仁义礼智信等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它应该是我们人类生命的合乎神圣期望的一切展示,它是对于上帝创造的赞美和感恩,它是尊重他人的礼貌,是温暖人心的言语,是扶危济困的侠义之举,是促进公义和谐的社会改良,也是造福人类的科技发明,是美的艺术创造,是保护环境的举手之劳,它更应该是对于神圣真理信息的传播,是对于遮蔽真理的乌云的驱散,是顺从内住之圣灵结出九种果子(参加5: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