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思(--五、道路只有一条)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五、道路只有一条

当我们理性地淡论知行合一、信行合一的道理时,有一种异议的声音似乎相当具有挑战性。尼采在现代心理学上也堪称弗洛伊德等人的祖师,他激烈反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真知识必然产生正当行为的理性观点。他认为,知识与行为之间的轿梁未曾连结过,“行为的原因必在意识中”这种观点是心理学里最基本的伪原则,(尼采:《偶像的黄昏》)行为往往离开意识的支配,而被肉体的心血来潮和无意识里的感情等等因素所支配。(尼采:《朝霞》)

在圣经里支持这类观点的话是保罗所说的:“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愿意的,我并不作;我所恨恶的,我倒去作。……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罗7:15--19)耶稣有句话似乎也支持这观点:“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太26:41)

当年在压力下三次否认耶稣基督的使徒彼得,事前也曾经信誓旦旦:“主啊,我就是同你下监,同你受死,也是甘心。”(路22:33)当年保罗也曾经面对处于肉体软弱中的生命光景而叹息道:“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罗7:24)

令人联想到在保罗之前五百年的老子《道德经》里的感慨:“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哲人认为肉体乃是我们人类的痛苦的原因。

这些话被说出来,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有一个生命奥秘在耶稣基督那里被总结道:
“叫人活着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约6:63)
在使徒那里也有类似的教导:“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劝你们要禁戒肉体的私欲,这私欲是与灵魂争战的。”(彼前2:11)
“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约一2:16)
“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罗7:18)
“肉体却顺服罪的律了。”(罗7:25)

观看现实,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没有社会信仰、文化、道德,法律等等的存在,人性很容易呈现为动物性。在酒色财气、饮食男女方面,肉体按照其本性总是追求动物般的无节制的占有,好逸恶劳,穷奢极欲,贪得无厌,倘若不可得就会嫉妒他人以至于暴力厮杀。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盛至极就会随意征伐,承平日久则往往腐化堕落。

这样看来,使徒们说的不错,不仅在“肉体之中,没有良善”(罗7:18),而且肉体的私欲还妨碍我们灵性生命的成长,“是与灵魂争战的”(彼前2:11)。

那么,明白了此理之后,我们是否要赶紧自杀以摆脱老子《道德经》所说的内体之“大患”呢?倘若你肯定性地这样认为,那么,就走入邪教了。我们从媒体报道中看到,邪教常常不是损人杀人就是相约集体自杀。

如果我们不承认肉体有软弱的一面,就是盲目乐观;但是我们也不应当面对肉体的软弱而悲观绝望以至于自暴自弃,自我泯灭了我们天赋的生命主体性——“我”。保罗感慨先前肉体软弱的话“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罗7:15—19),可以很好地提醒我们,即使处于肉体软弱之“大患”中的我们,实际上仍然顽强地活跃着我们的天赋的生命主体性--“我”。这个“我”可以立志向善,在逻辑概念上这个“我”的意志可以和“肉体的私欲”明明区别开来。

只有承认任何时刻都有一个天赋的生命责任主体--“我”在活跃着,我们才能够谈得上面对肉体的软弱而发动起义:“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林前9:27)“我因你们肉体的软弱,就照人的常话对你们说:你们从前怎样将肢体献给不洁、不法作奴仆,以至于不法;现今也要照样将肢体献给义作奴仆,以至于成圣。”(罗6:19)

原来,面对肉体的软弱,圣经要求我们做到的不是主动自杀、解脱肉体、离开世界,而是“不属肉体”,不做肉欲的奴隶,并且要在今生追求高尚的生命境界。

在祁克果的生命境界划分视野里,肉体的感性审美存在是最低级的,理性的伦理道德存在比较高级的,最高级的生命存在是宗教性存在,是一种祈祷和爱的生活。他认为,感性的存在通常是追求自己的快乐,追求轻薄的人生,追求自己自私的一面,是从维持生命到享乐方面的存在。

在马斯洛人生需求层级理论里,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等。肉体的生理需求同样也是最低级的。能够深刻给我们带来满足感的乃是高层次的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

事实上我们基督徒也并不是不产生欲望,并不是不需要食色衣居、今世安逸欢乐、今世财富、今世名誉,但是基督徒必须用合乎上帝旨意的义来合宜地节制约束今生肉体的欲望,使之不能够妨害对于上帝旨意的践履和对于永生的追求。

基督要求我们在求一切物质利益之前,先求上帝的旨意:“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太6:31--33)

基督给我们做的榜样是,面对“万国的荣华”也决不能够走俯伏拜鬼的路径(太4:8)。“在公义的道上有生命”(箴12:28)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个体生命。

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要获得恒久的生命力,惟一的路径就是神圣公义。因为“公义使邦国高举”、“国位是靠公义坚立”(箴14:34,16:12)。我们实现个人价值不能够以伤害他人利益为前提。发展国家经济不能够以牺牲人居家园环境和工人的生命健康为代价。不论是个人、团体、国家民族,如果我们曾经做错了,就都需要悔改。

中国古代儒家也早就提醒世人:“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札记非裆稀?

进一步而言,如何能够做到“攻克己身,叫身服我”,“不属肉体”,不做肉欲的奴隶呢?面对肉体的软弱,我们的生命主体性如果没有泯灭,那么,它就会努力追求活跃起来,它就会努力追求不但仅有良心上的自由(“立志为善”),还要获得实践上的自由(“行出来”)。

耶稣基督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耶稣对信他的犹太人说:‘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8:31--32)

保罗也回答了这个问题:“如果神的灵住在你们心里,你们就不属肉体,乃属圣灵了。人若没有基督的灵,就不是属基督的。”(罗8:9)“你们若顺从肉体活着,必要死;若靠着圣灵治死身体的恶行,必要活着。”(罗8:13)

基督说,认识真理就能够得自由“不作罪的奴仆”,而要认识真理就需要常行真道。保罗说,接纳并且顺从神的灵就能够做到“不属肉体”,具体表现就是“治死身体的恶行”。这里的内涵逻辑到了《约翰一书》那里就归结为一句话:“行义的才是义人。”(约一3:7)

再进一步看,面对肉体的软弱,我们如何做到接纳并且顺从神的灵,常行真道呢?

基督亲身给我们留下的榜样:面对饥饿、求看神迹、万国的荣华,也即是“内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令生的骄傲”(约一2:16)这典型的三大试探,耶稣基督时时记取上帝的道、尊重上帝并且独拜上帝,从而胜过了魔鬼的试探。(太4:1--11,12:38)

基督亲口给我们指明的道路:“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太26:41;可14:38)耶稣在指出人的非理性生命现象的同时,也给出了医治良方,那就是“警醒祷告”,让我们面对肉体的软弱不至于无路可走。

实际上,基督亲口给我们指明的这条道路乃一条很窄的路,这“警醒祷告”(Watch and pray)的实质精神就是基督亲身给我们留下的榜样:时时记取上帝的道、尊重上帝并且独拜上帝。对于一个人而言,这“警醒祷告”不应当是临时抱佛脚式的祷告,而应当是像孔子那样时时于心中支搭圣殿的“丘之祷久矣”的祷告。

而对于一个国家民族而言,祷告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超越性的文化氛围、文化精神。这就需要有登高望远的灯塔上的一批警醒守望者,根据神圣公义来常常批评时弊,校正社会航向。这里显然,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就是不言而喻的政治学逻辑前提。

在耶稣基督降生之前,极少数人真诚地倾听内在良心的神圣声音也能够胜过肉体的软弱。拒绝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不趋炎附势晔众取宠,以至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者,在中国历史上有之。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防锶省?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盂子?公孙丑上》

孔子孟子的这些关乎儒家君子修养的讲论都近似于基督徒“警醒祷告”的境界。“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君子之仁在富贵贫贱的任何境遇里时时能够呈现,君子之浩然正气是内心持续追求道义的自然流露而非一时偶然所得。

在今天耶稣基督降生之后,我们基督徒“警醒祷告”的时候可以面对这位人格化的真理见证者,靠着他所言所行建立起我们生命里的信望爱,比起未闻福音的古人我们就更应当能够胜过肉体的软弱辖制,保罗在没有接纳这位真理的见证者之前曾经叹息道:“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罗7:24)但是有了这位真理的见证者的激励之后,他就能够说:“感谢神!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就能脱离了。”(罗7:25)

让我们回到先前的问题:在肉体软弱这个事实面前,知行合一、信行合一的道理被挑战了吗,考察一番可知,知行合一、信行合一的道理并没有错,问题在于把这道理正面地实践在我们生命里却是不容易的事实。肉体的软弱作为个严酷的事实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人类必须历经苦难不断反省才能够有所建树,特别是人格建树。正面地实现知行合一、信行合,从“立志为善”到达“行出来”,其间,道路只有一条,而且是窄的。没有敬畏、不事省察、不加修养、任意而行的是宽大的路,却是灭亡的路。(太26:41,7:13)

永不要相信真正地跟随基督是件容易的事,尤其在充满诱惑和试探的现代社会。祁克果说:与神同行,30分钟也会过得极为艰难,而要这样过60年更是无法想象。

《教材》2014年5期121--126页灵修, 2014年11月23日礼拜天11:42扫描,2014年12月2日礼拜二16:20审核校对。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初信引导

不计旧账

2016-1-1 17:11:00

初信引导

两个律:天理良心

2016-1-1 19:36:00

免责声明 我们旨在分享优质文章、原创作品,与您共同学习成长,文章若有侵权欢迎原作者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署名或删除,本站将及时处理。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