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给他铺床”--《诗篇》第41篇浅析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诗篇41:1 (大卫的诗,交与伶长)眷顾贫穷的有福了,他遭难的日子,耶和华必搭救他。41:2 耶和华必保全他,使他存活;他必在地上享福。求你不要把他交给仇敌,逐其所愿。41:3 他病重在榻,耶和华必扶持他;他在病中,你必给他铺床。
41:4 我曾说:“耶和华啊,求你怜恤我,医治我,因为我得罪了你。” 41:5 我的仇敌用恶言议论我说:“他几时死,他的名才灭亡呢?”41:6 他来看我就说假话,他心存奸恶,走到外边才说出来。41:7 一切恨我的,都交头接耳的议论我。他们设计要害我。
41:8 他们说:“有怪病贴在他身上。他已躺卧,必不能再起来。”41:9 连我知己的朋友,我所倚靠吃过我饭的,也用脚踢我。 41:10 耶和华啊,求你怜恤我,使我起来,好报复他们。
41:11 因我的仇敌不得向我夸胜,我从此便知道你喜爱我。41:12 你因我纯正就扶持我,使我永远站在你的面前。
41:13 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是应当称颂的,从亘古直到永远。阿们,阿们!

从标题可知,《诗篇》第41篇也是大卫的作品,但其写作背景不详。从诗歌的内容来看,本诗是大卫在病痛中的作品。其时,大卫既要忍受疾病的无情折磨(4节),又要忍受朋友的恶语中伤(59节)。

根据这些诗句的描述,不少解经家认为,本诗的写作背景可能为押沙龙反叛之时(参撒下11--16章)。一度大卫因身患重病而无力治理朝政,蓄谋已久的押沙龙蠢蠢欲动,计划乘虚而人,夺取王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押沙龙并未立即采取行动。这种状况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探望大卫之后很快发生了变化。这些人专程探望大卫,并向他表达了同情和关怀。这样的举动本来可以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安慰,但这些人的探望却未能给大卫带来丝毫快乐,原因是他们才一出门,就四处散播谣言,说大卫的疾病已经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此话传出之后,押沙龙便迅速开始实施他的反叛计划。大卫心中有感,所以写下这篇诗歌,以此表达对上帝的信靠。

本诗第3节中的“他在病中,你必给他铺床”,形象地描述了上帝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爱和体贴,表达了大卫在疾病和痛苦中对上帝坚定的信心和真诚的倚靠。个人认为,这是本诗中最能打动人心的一个诗句。因此,笔者以“你必给他铺床”为本篇浅析的标题。

由于这篇诗歌中包括好些倾诉个人遭遇的诗句,一些解经家因此认为,本诗当属个人哀歌,但多数解经家表示不能认同这个观点,他们更趋向于把本诗视作一篇个人感恩诗。

范甘麦伦(Willem A. Van Gemeren)就立场鲜明地指出:“本篇诗篇拥有个人哀歌的因素(4--10节)。但开头(1--3节)与结尾(11--12节)的经文却为本篇诗篇定下感恩的语调,以致笔者与大多数当代解经学者一样,认为它是一篇个人感恩诗篇。”(《麦种圣经注释:诗篇[上]》)

本诗共有13节,可分为四段:1至3节为第一段,诗人见证上帝的拯救,藉此宣告信念;4至9节为第二段,诗人挖诉朋友的陷害,藉此陈述遭遇;10至12节为第三段,诗人表达自己的信心,藉此祈求拯救;第13节为第四段,诗人颂赞上帝的圣名,藉此表达心声。

一、宣告信念(1—3)

提笔作诗时,大卫的情绪极为低落,但在下笔之时,他却没有将这样的情绪表现出来。开头3节,大卫5次提到与上帝之拯救有关的“必”--“必搭救他”,“必保全他”,“他必在地上享福”,“必扶持他”,“必给他铺床”,表达了他对上帝之拯救的不变的信念。

第1节,诗人表达对上帝之“搭救”的信念:“眷顾贫穷的有福了,他遭难的日子,耶和华必搭救他。”

“搭救”一词,《现代中文译本》译为“看顾”,《思高圣经》译为“救助”,《当代圣经》译为“脱离困境”。诗人以这一含义丰富的词汇描述上帝的拯救,表达了他对上帝之应许的信念。

“眷顾贫穷的”,《吕振中译本》译为“关心于贫寒人的”,《现代中文译本》译为“关心穷苦人的人”,《当代圣经》译为“善待贫困者的人”。诗人以这些意味深长的词汇描述上帝子民的属灵品格,表达了他对个人之灵性的追求。

诗人告诉我们,“善待贫困者的人”也会有“遭难的日子”,可能是物质的缺乏,可能是身体的病痛,可能是心灵的重负,可能是他人的伤害……然而,无论陷入何种困境,他们都可以放下心来,因为“看顾人的上帝”(创16:13)不会袖手旁观,他要及时地“救助”他们,使他们“脱离困境”。

“眷顾贫穷”,必能获得“搭救”,这是诗人在多年的信仰历程中体验出来的,已经在他人及自己的身上得着印证,正如耶稣所言:“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太5:7)

因此,再次面临“遭难的日子”时,诗人没有丧失信心,他相信上帝的“搭救”,也相信自己的品格,因为他从未忘记“关心穷苦人”。

第2节,诗人表达对上帝之“保全”的信念:“耶和华必保全他,使他存活;他必在地上享福。求你不要把他交给仇敌,遂其所愿。”

“保全”一词,《新译本》、《当代圣经》、《思高圣经》均译为“保护”,这是诗人对上帝之拯救的另一种认识。如果说本诗第1节所说的“搭救”是上帝使遭难者“脱离困境”,那么,本节所说的“保全”就是指上帝在遭难者尚未“脱离困境”的情况下的一种“保护”,目的是使他不要受到太深、太重的伤害,至少要保证“使他存恬”。具体地说,就是限制敌人的攻击,杜绝他们“遂其所愿”。

是的,上帝的拯救就是这样:有时是以“搭救”的方式使我们“脱离困境”,有时却只是以“保护”的方式使我们减少伤害。上帝允许苦难临到他的子民,但他一定会为苦难设定界限,他总是以这样的方式来“保护”他们。

约伯的经历,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上帝允许撒旦试探约伯,但为撒旦的试探设定了界限“凡他所有的都在你手中,只是不可伸手加害于他。”“他在你手中,只要存留他的性命。”(参伯1:1--12,2:l--6)上帝的“保全”,会帮助遭难者度过难关,最终“在地上享福”,就像当年的约伯。(参伯42:10--17)

第3节,诗人表达对上帝之“扶持”的信念:“他病重在榻,耶和华必扶持他;他在病中,你必给他铺床。”

“扶持”一词,《当代圣经》译为“照顾”,《现代中文译本》译为“医治”,这是上帝的另一种拯救。面对患难,上帝当然会“搭救”,也当然会“保护”,但他有时并不“搭救”,也不“保护”,这不是说他不再拯救我们,而是说他要用另外的方式拯救我们,“扶持”就是其中一种。

有时,上帝会允许我们受到严重的伤害,然后再透过他的“扶持”和“医治”,使我们从苦难中重新站立。

先知何西阿就曾讲述过这个道理:“来吧,我们归回耶和华!他撕裂我们,也必医治;他打伤我们,也必缠裹。过两天他必使我们苏醒,第三天他必使我们兴起,我们就在他面前得以存活。我们务要认识耶和华,竭力追求认识他;他出现确如晨光,他必临剑我们像甘雨,像滋润田地的春雨。”(何6:1--3)

“他在病中,你必给他铺床”,这个诗句形象地描述了上帝对遭难者的“医治”,诗人似乎把上帝比作医生或者护士,他亲自为病人预备病床,使其及时得着治疗。

二、陈述遭遇(4—9)

从上一段的叙述可知,大卫对上帝的拯救有足够的信心,哪怕他既不“搭救”,也不“保护”,至少还会“扶持”。这样,诗人便能在“大难不死”之后,经历“后福”。诗人对上帝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心,所以,进入新的一个段落,便开始向上帝陈述自己的遭遇。

第4节,诗人描述自己的状态:“我曾说:‘耶和华啊,求你怜恤我,医治我,因为我得罪了你。”’身体的疾病,让诗人痛苦不堪,我们在同情他的同时,也特别欣赏他的坦诚,因为他能承认自己的这次疾病与犯罪有关。

因此,诗人不住地祈求上帝(从“我曾说”的表述可知)祈求他的“怜恤”,祈求他的“医治”,更祈求他的赦免。诗人相信,无论疾病多么严重,无论罪孽多么深重,只要上帝愿意“怜恤”,愿意“医治”,他的身体就能恢复健康,他的心灵就能获得平安。然而,从后面的诗句可知,做此诗时,诗人的身体尚未康复,罪孽尚未赦免,可能是上帝拯救的时间尚未来到吧。

因此,当时的诗人,除了因病痛呻吟,便是为赦罪祈求,这是诗人生病以来的一种最基本的状态,读来让人心酸。诗人描述自己的这种状态,为下文的控诉埋下了伏笔。

5至6节,诗人描述敌人的欺骗:“我的仇敌用恶言议论我说:‘他几时死,他的名才灭亡呢?’他来看我就说假话,他心存奸恶,走到外边才说出来。”

诗人生病的消息不胫而走,传到敌人的耳中之后,他们说出落井下石的恶毒之言:“他几时死,他的名才灭亡呢?”《现代中文译本》译为:“他几时会死而完全被遗忘呢?”

唐佑之指出:“他的名灭亡,是指他死后,没有后裔将他的名流传后世。”(《诗中之诗[第九集]:祈祷诗续集[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敌人的这个问句其实就是对诗人赤裸裸的诅咒。

敌人盼望诗人尽快死去,却又假惺惺地到他的病床前探望。见到诗人时,他们满脸堆笑,说出了很多表示关心的劝慰之言。可是,才一出门,他们便刻意渲染并四处散播诗人的病情。得知这个情况之后,诗人便知道了他们在病床前的那些话语都是“假话”,更知道了他们前来探望的日的竟是“搜集坏消息”(《现代中文译本》)。前来看望诗人的,竟是这样一群虚伪而残忍的伪君子,怎能不让涛人心痛!因此,诗人要在上帝面前控诉他们。

7至8节,诗人描述大众的攻击:“一切恨我的,都交头接耳地议论我。他们设计要害我。他们说:‘有怪病贴在他身上。他已躺卧,必不能再起来。”

经过那些别有用心之人的大肆渲染,诗人的病情越说越严重,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那些听到这一消息的人,大多不假思索地开始传播,人与人相见,总要交头接耳地窃窃私语:“有怪病贴在他身上。他已躺卧,必不能再起来。”《现代中文译本》译为:“他患了绝症;他再也起不了床。”

这些散布谣言的大众与诗人在上文中提到“仇敌”不同,他们和诗人无冤无仇,也无任何利益关系,但他们还是要执意陷害诗人。大概正是是因为这些谣言及这种心态,才使得押沙龙那么轻松地得到了以色列百姓的支持和拥戴。

第9节,诗人描述朋友的背叛:“连我知己的朋友,我所倚靠吃过我饭的,也用脚踢我。”

敌人的欺骗和大众的攻击或者还可以不去计较,毕竟不能奢望这样的人给予同情。最让诗人感到痛心的,是他“知己的朋友”居然也反戈一击。“我所倚靠吃过我饭的,也用脚踢我”,《和台本修订版》译为“我所信赖、吃我饭的人也用脚踢我”。

这是一个多么到位的描述,读来让人愤怒!“吃我饭的人”,表示与诗人有良好的私人关系,这样的人应该知恩报恩才是,可是他却恩将仇报,“用脚踢”自己的恩人。

多数解经家认为,此处所说的“知己的朋友”,应该是诗人的谋士亚希多弗,此人跟随人卫多年,没少从大卫那里得着好处,但在押沙龙反叛的时候背叛了大卫,投靠了押抄龙。(参撒下15:30--31)这种卖主求荣的举动,实在令人不齿!

最后的晚餐时,耶稣曾引用这个诗句,用以向门徒诉说见利忘义的犹大对他的背叛:“我这话不是指着你们众人说的,我知道我所拣选的是谁。现在要应验经上的话,说:‘同我吃饭的人,用脚踢我。’”(参约13:12--20)

因此,解经家一致认为,本诗也是一篇“弥赛亚诗”。包忠杰指出:“这一节很清楚的有预言主耶稣的意思。大卫怎样遭遇亚希多弗的攻击,耶稣照样有了犹大的攻击。”(《诗篇注解》)

三、祈求拯救(10—12)

诗人陈述遭遇的目的,不是博取读者的同情,而是引起上帝的重视。因此,陈述遭遇之后,诗歌便转换了话题。这一段,诗人开始向上帝祈祷,恳求他施行拯救。

第10节,诗人祈求上帝的“怜恤”:“耶和华啊,求你怜恤我,使我起来,好报复他们。”

这里的“怜恤”,重复了第4节的用词,表达了诗人对上帝之“怜恤”的渴盼。两个“怜恤”遥相呼应,中间隔着的是诗人对个人遭遇的描述,这样的写作手法,十分到位地表达了诗人在逆境中对上帝的坚心倚靠。

诗人相信,只有上帝“怜恤”,他才能走出困境,此外没有任何办法。诗人确信,只要上帝“怜恤”,他就能迅速“起来”,包括在病床上起来,也包括从低落中起来。

力量复原之后,便能寻找“报复”敌人的机会。这里的“报复”一词,引起一些读者和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诗人祈求上帝之“怜恤”的目的,竟是要“报复”敌人,目的是否不纯呢?

威尔斯比(Warren W.Wiersbe)对此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解释:“大卫自己求怜悯,却不为敌人(除押沙龙外)而求(撒下18:5),为什么?因为他的敌人(尤其是押沙龙)背叛了上帝所拣选和膏立的王。这不是大卫的私仇,而是关乎以色列国和大卫王朝的未来。作为一国之君,大卫挥动了正义之剑(罗13:1--4)。”(《生命更新解经系列--尊祟真神:诗篇》)

当然,作为有限的人,诗人自然也有他的局限性。作为扶正压邪的国君,挥动“正义之剑”当然是合情合理的,但他缺少了以善胜恶的属灵情怀。

正如柯德纳(Derek Kidner)所言:“大卫既是国王,就有权施展公义,而事实上他在运用此权柄时非常有节制。然而他个人的反应,与我们的主对仇敌和出卖者的态度,成了强烈的对比:也即公义的惩罚与救赎的恩典之对比。”(《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诗篇[上]》)

第11节,诗人祈求上帝的“喜爱”:“因我的仇敌不得向我夸胜,我从此便知道你喜爱我。”

诗人在这里指出,祈求“怜恤”的目的,是要明确上帝依然“喜爱”他。诗人如此祈祷是有原因的,因为押沙龙反叛期间,很多人落井下石,随意定罪,他们认为,诗人落到那般地步,是因为上帝不再“喜爱”他。因此,诗人认为,当上帝使敌人不再向他“夸胜”时,他便能确信上帝依然“喜爱”他。这样,也对那些攻击他的敌人是一种最好的反击。

诗人在同一时期所做的另一篇诗歌,十分清楚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耶和华啊,我的敌人何其加增,有许多人起来攻击我;有许多人议论我说:‘他得不着上帝的帮助。’但你耶和华是我四围的盾牌,是我的荣耀,又是叫我抬起头来的。我用我的声音求告耶和华,他就从他的圣山上应允我。”(诗3:1--4)

第12节,诗人祈求上帝的“扶持”:“你因我纯正就扶持我,使我永远站在你的面前。”

这里的“扶持”,重复了第3节的用词。诗人在上文中表示,“眷顾贫穷的”是“有福”的,尽管他们也会“病重在榻”,但“耶和华必扶持他”,这是诗人始终如一的信念。因此,自己“病重在榻”之时,诗人不忘祈求上帝的“扶持”。能够将内在的信念化作外在的行动,这是拥有真信心的最好的明证!

诗人在上文中指出,“眷顾贫穷”,才能得着上帝的“扶持”,所以他在祈求“扶持”之时,首先向上帝确认自己拥有“纯正”。

周郁唏指出:“这里所说的纯正,并不是说他以前没有犯过罪。在上文诗人曾说过,‘我得罪了你’。犯罪就是得罪了上帝。这里所说的纯正,乃是一心一意,忠于上帝,一有差池,即刻忏悔归正,求主赦免,以后不敢再犯。”(《中文圣经注释——诗篇》[上册])

诗人的确拥有这种“纯正”,一位诗人作见证说:“(上帝)又拣选他的仆人大卫,从羊圈中将他召来.叫他不再跟从那些带奶的母羊,为要牧养自己的百姓雅各和自己的产业以色列。于是,他按心中的纯正收养他们,用手中的巧妙引导他们。”(诗78:70--72)因此,他能永立不败之地。

四、表选心声(13)

诗歌的最后,是诗人对上帝的颂赞:“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是应当称颂的,从亘古直到永远。阿们,阿们!”这个诗句结束了本诗,也结束了《诗篇》卷一。《诗篇》前四卷,都以相同的颂词作结(72:18--20,89:52,106:48),第五卷则以一篇赞美的诗篇作结(150篇)。

基于这个原因,一些解经家认为,这些颂词均是《诗篇》的编者后来加上去的,并非原诗中的句子。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观点呢?

张国定指出:“无论是出自诗人因经历神的拯救恩惠也好,或是编辑们心被恩感歌颂也好,都证明《诗篇》中的其中一个重要的主旨,就是赞美。”(《天道圣经注释--诗篇》[卷一])

本诗及本卷的结束句提醒我们: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永远赞美上帝,因为“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是应当称颂的”!最后的两个“阿们”,值得深思。

唐佑之指出:“‘阿们,阿们!’这是会众的应和、回应。这是一种断然的肯定,这是绝对可靠、完全坚定的,这是祝福、起誓、祈祷和赞美必有的确认,完全负责,完全同意,完全肯定,好似宣言的签署。”

对于这篇诗歌及《诗篇》卷一所提到的所有颂歌,你能够由衷地以“阿们,阿们!”来回应吗?

《诗篇》第41篇与第6篇和第38篇类似,均是诗人大卫在病床上写下的诗歌。虽然身体的疼痛和他人的讥笑给他带来极大的不快,但他始终相信上帝永不改变的应许--“他遭难的日子,耶和华必搭救他”。因此,诗人的诗歌中有哭诉却没有怨气,有伤感却没有绝望。诗人能够在患难中保持如此乐观的心态,并能够向上帝唱出感恩的颂歌,这是因为他和上帝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徐松石指出:“在这短短的一篇诗,大卫七次提到耶和华神,八次使用‘你’字,合共15次。他在患难中不忘记神,这便是他到底得胜的一个秘诀。”(《诗篇赏析》[卷上])

倘若我们也能和上帝建立这样的关系,并永远保持对他的信心,我们就能在患难中体验大卫那样的平安与喜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未经本网站授权,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初信引导

嘿,朋友,你戴了一副“有色眼镜”!

2016-6-24 6:16:00

初信引导

给初学祷告者的三个功课

2016-6-24 19:34:00

免责声明 我们旨在分享优质文章、原创作品,与您共同学习成长,文章若有侵权欢迎原作者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署名或删除,本站将及时处理。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