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使我口唱新歌”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诗篇》第40篇

颂赞之歌
40:1 (大卫的诗,交与伶长)我曾耐性等候耶和华,他垂听我的呼求。 40:2 他从祸坑里、从淤泥中把我拉上来,使我的脚立在磐石上,使我脚步稳当。40:3 他使我口唱新歌,就是赞美我们神的话。许多人必看见而惧怕,并要倚靠耶和华。
40:4 那倚靠耶和华,不理会狂傲和偏向虚假之辈的,这人便为有福。40:5 耶和华我的神啊,你所行的奇事,并你向我们所怀的意念甚多,不能向你陈明;若要陈明,其事不可胜数。
40:6 祭物和礼物,你不喜悦,你已经开通我的耳朵。燔祭和赎罪祭非你所要。40:7 那时我说:“看哪,我来了!我的事在经卷上已经记载了。40:8 我的神啊,我乐意照你的旨意行,你的律法在我心里。”
40:9 我在大会中宣传公义的佳音,我必不止住我的嘴唇。耶和华啊,这是你所知道的。40:10 我未曾把你的公义藏在心里,我已陈明你的信实和你的救恩。我在大会中未曾隐瞒你的慈爱和诚实。
40:11 耶和华啊,求你不要向我止住你的慈悲。愿你的慈爱和诚实常常保佑我。
求助的祷告
40:12 因有无数的祸患围困我,我的罪孽追上了我,使我不能昂首。这罪孽比我的头发还多,我就心寒胆战。40:13 耶和华啊,求你开恩搭救我;耶和华啊,求你速速帮助我。40:14 愿那些寻找我、要灭我命的,一同抱愧蒙羞;愿那些喜悦我受害的,退后受辱。40:15 愿那些对我说:“阿哈、阿哈”的,因羞愧而败亡。
40:16 愿一切寻求你的,因你高兴欢喜;愿那些喜爱你救恩的,常说:“当尊耶和华为大。”40:17 但我是困苦穷乏的,主仍顾念我。你是帮助我的,搭救我的。神啊,求你不要耽延!

《诗篇》第40篇的标题告诉我们,本诗也是大卫的作品,但其写作背景不详。

一些解经家认为,本诗与《诗篇》第27篇一样,也是由两篇风格完全不同的诗歌组合而成。他们认为:本诗1至10节,诗人颂赞上帝的作为,所以应为一篇个人感恩诗;11至17节,诗人祈求上帝的拯救,所以应为一篇个人哀歌。

由于本诗12至17节的内容与《诗篇》第70篇几乎完全一样,所以这些解经家更加坚定地认为,本诗是由两篇诗歌拼凑起来的。

不过,大多解经家对这种观点持批判的态度,他们深信,本诗和《诗篇》第27篇都是浑然一体的完整的诗歌。

张国定就曾清楚地指出:“尽管解经学者有以上的见解,而忽略了本篇在词句、文体和思想的逻辑上都十分一致。他们对于全文前后相呼应,上下相辉映的几个重点,却相反地视而不见,诚属遗憾!为了这个原因,我们有必要拒绝把两篇组合的理论。”(《天道圣经注释——诗篇(卷一]》)

如果认为本诗是一篇完整的诗歌,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回答一个问题--同一篇诗歌,前后两个部分的风格为何截然不同?

韦瑟(Weiser)断言:感恩与哀歌的结合并非不常见的,而《诗篇》第40篇可能是一篇基于上帝过去的拯救作为而献上的祷告。

一些解经家根据诗歌的内容推测,认为本诗可能写于大卫登基之初。大卫接替王位时,以色列百废待举,既有内忧,又有外患。作为年轻的君王,大卫必须要去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

“有无数的祸患围困我,我的罪孽追上了我,使我不能昂首。”(12节)这个诗句十分精准地描述了大卫所面临的困境。

大卫提笔作诗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藉着诗歌呼求上帝的拯救,但在落笔之时,他却没有直截了当地为自己的困境祈祷。

诗人首先所做的,是藉着对往事的追忆,颂赞上帝奇妙的作为,以此表达对上帝的信靠之心。正因为诗人对上帝的拯救及属性拥有如此深刻的认识,所以才能有后面那样信心十足的祷告。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认为本诗是由两篇诗歌拼起来的。

本诗共有17节,可分为三段:1至5节为第一段,诗人回顾自己的经历,藉此颂赞上帝的拯救;6至10节为第二段,诗人分享自己的体会,藉此宣告上帝的旨意;11至17节为第三段,诗人倾诉自己的困苦,藉此祈求上帝的帮助。

一、颂赞上帝的拯救(1—5)

祈求上帝的帮助之前,大卫首先回顾了上帝以往对他的拯救。那些历历在目的经历,促使他不住地颂赞上帝。这些发自内心的颂赞,让身处困境的诗人及时获得了祈求上帝的力量。

1至2节,诗人回顾上帝的拯救:“我曾耐性等候耶和华,他垂听我的呼求。他从祸坑里、从淤泥中把我拉上来,使我的脚立在磐石上,使我脚步稳当。”

才一落笔,诗人就迫不及待地讲述自己得蒙拯救的经历:以往面对困境时,诗人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心浮气躁,他所做的,就是“耐性等候耶和华”。上帝喜悦跟随他的人“耐性等候”他,所以诗人的“呼求”得着了上帝的“垂听”。

是的,我们的“等候”与上帝的“垂听”之间,就是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诗人大卫在一篇诗歌中写道:“他没有藐视憎恶受苦的人,也没有向他掩面;那受苦之人呼吁的时候,他就垂听。”(诗22:24)

上帝乐意“垂听”我们的祷告,我们要学会“耐性等候”他。

紧接着,诗人举例说明了上帝对他及时的拯救——“从祸坑里、从淤泥中把我拉上来。”这里的“祸坑”,中文译本有不同的翻译,比如:《新译本》译为“荒芜的坑”;《当代圣经》译为“绝望的深坑”,《吕振中译本》则译为“毁灭坑”;至于“淤泥”,中文译本的翻译却基本相近,大多译为“淤泥”或“泥沼”。

不过,我们应当注意,这里所说的“祸坑”和“淤泥”均不能按字面理解,因为阅读大卫的生平事迹时,我们并没有看到他什么时候被扔在“荒芜的坑”里。

因此,大多解经家认为,“祸坑”和“淤泥”用以描述诗人的艰难处境,有人甚至更加具体地指出,陷入“祸坑”和“淤泥”,是指诗人的生命到了死亡的边缘。

如此关键的时刻,上帝向他伸出拯救之手,使他及时脱离危险。“从祸坑里、从淤泥中”把诗人“拉上来”后,上帝又将他的“脚立在磐石上”。“磐石”与“淤泥”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示上帝把诗人从危险之地带到了平安之所。从此,他将“脚步稳当”,奋勇向前。

第3节,诗人回应上帝的拯救:“他使我口唱新歌,就是赞美我们上帝的话。许多人必看见而惧怕,并要倚靠耶和华。”经历如此救恩,怎能无动于衷?所以,诗人要以实际行动回应上帝的拯救。

此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向上帝“口唱新歌”。这里所说的“新歌”,内容“就是赞美我们上帝的话”。至于“新歌”之“新”,可以指特意谱写的新作,也可以指重新演绎的旧作。

范甘麦伦(WillemA.VanGemeren)指出:“歌未必是新作的歌曲。其新乃是在于得救的历史事件。最近的得胜为上帝与他百姓长时间的关系添加了新的篇章。很可能是用一首古老的赞美诗来表达感恩。其情景类似我们唱诵《诗篇》,藉此将我们主的拯救与他所提供的所有福气连在一起。”(《麦种圣经注释:诗篇[上]》)

对于“新歌”,大卫有一个难能可贵的认识——“他使我口唱新歌”,这个认识,值得我们注意。在他看来,“口唱新歌”,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上帝的感动。

是的,对于圣诗的创作,不是靠绞尽脑汁地寻章摘句,而是靠柔和谦卑地聆听上帝。对于诗歌的演唱,不是靠训练有素的唱功,而是靠发自内心的虔诚。来自上帝的颂歌,会有特别的功效,它可以使聆听者从中“看见”上帝的作为。

因此,“许多人必看见而惧怕,并要倚靠耶和华。”《现代中文译本》的译文更加清楚:“许多看见的人肃然起敬,愿意信靠上主。”

“新歌”,拥有如此奇妙的力量,所以《圣经》告诉我们:“你们要向耶和华唱新歌,全地都要向耶和华歌唱。要向耶和华歌唱,称颂他的名,天天传扬他的救恩。在列邦中述说他的荣耀,在万民中述说他的奇事。”(诗96:1—3)

4至5节,诗人颂赞上帝的拯救:“那倚靠耶和华,不理会狂傲和偏向虚假之辈的,这人便为有福。耶和华我的上帝啊,你所行的奇事,并你向我们所怀的意念甚多,不能向你陈明;若要陈明,其事不可胜数。”

这里所说的“狂傲和偏向虚假之辈”,是指自以为是的拜偶像者,由于他们既不敬畏上帝,又不尊重世人,所以他们总会给善良的人带来伤害。

回忆并回应上帝的拯救之后,诗人本能地对上帝的拯救作了一番总结。他能体会得到,得蒙拯救,在于“倚靠耶和华”,在于“不理会狂傲和偏向虚假之辈的”。尽管这些人会给他带来无尽的麻烦,但只要“倚靠耶和华”,上帝就必救他脱离一切危险!因此,他称“倚靠耶和华”的人为“有福”。

本诗叙述的拯救,当然属于“奇事”,但上帝“所行的奇事”远远不止这些,因为他“向我们所怀的意念甚多”。上帝“所怀的意念”,会催生各式各样的“奇事”,超过我们所求、所想。

他曾自己宣告:“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赛55:8—9)

诗人知道上帝“所行的奇事”甚多,所以不再一一“陈明”,因为“若要陈明,其事不可胜数”,诗歌的篇幅,不允许他写下那么多内容。

二、宣告上帝的旨意(6--10)

经历这次奇妙的拯救之后,诗人对自己的信仰作了十分深刻的思考,因此对上帝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于是,这一段中,诗人将自己的属灵经验告诉上帝,也告诉读者,一方面是要表达他对上帝的认识,另一方面是要表达他对读者的期待。诗人与读者分享自己的属灵经验,目的就是要向读者宣告上帝的旨意,让他们从这样的宣告中认识自己的本分。

6至8节,诗人宣告上帝对祭物的看法:“祭物和礼物,你不喜悦,你已经开通我的耳朵。燔祭和赎罪祭非你所要。那时我说:‘看哪,我来了!我的事在经卷上已经记载了。我的上帝啊,我乐意照你的旨意行,你的律法在我心里。’”

这里的“祭物”、“礼物”、“燔祭”和“赎罪祭”,不同的译本有不同的翻译,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好些解经家认为,这里提到的四种祭物,与《利未记》1至5章所记述的“五祭”有关。

唐佑之直接指出,这里所说的“祭物”是指平安祭,“礼物”则是指素祭。(《诗中之诗[第八集]:礼拜诗》)

这样看来,诗人提到的四种祭物,均包括在《利未记》里的“五祭”之中。诗人非常清楚,他的读者无比熟悉“五祭”,也无比重视“五祭”。

经历了上帝拯救之后,诗人对“五祭”有了新的认识——“祭物和礼物,你不喜悦”;“燔祭和赎罪祭非你所要”。那么,上帝向我们所要的究竟是什么呢?

诗人所得到的经验,是能够坦诚地向上帝说:“我的上帝啊,我乐意照你的旨意行,你的律法在我心里。”这个诗句的意思,是遵行上帝的旨意,远远比献祭重要。

为了使读者信服这个观点,诗人特别指出,他的这一认识,并非自己的杜撰,因为这样的观点其实“在经卷上已经记载了”,《申命记》及整本《摩西五经》早已有这样的观点,只是愚钝的犹太读者并未发现,所以他们一直将上帝所要的祭物狭隘地理解为那些牲畜和谷物。

威尔斯比(Warren W.Wiersbe)指出:“上帝为大卫行了这一切事以后,这位王如何对上帝的慈爱表达感恩?他可以把祭物带到祭坛前,但这不是上帝最想要的。这并不表示献祭是错的,或上帝不要百姓献上祭物,而是表示上帝先要得着他们的心。从整本《旧约圣经》来看,上帝清楚告诉我们,除非信徒有一颗忠诚、奉献和顺服的心,否则他是不会悦纳祭物的。”(《生命更新解经系列——尊崇真神:诗篇》)

写这个诗句时,诗人或许想到了扫罗的往事。

上帝吩咐扫罗将亚玛力人的“男女、孩童、吃奶的,并牛、羊、骆驼和驴,尽行杀死”,“扫罗和百姓却怜惜亚甲,也爱惜上好的牛、羊、牛犊、羊羔,并一切美物,不肯灭绝;凡下贱瘦弱的,尽都杀了”。

事后,扫罗的举动受到了撒母耳的批评,但他用坚定的语气辩护:“在所当灭的物中取了最好的牛羊,要在吉甲献与耶和华你的上帝。”

听闻此言后,撒母耳严厉地说:“耶和华喜悦燔祭和平安祭,岂如喜悦人听从他的话呢?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悖逆的罪与行邪术的罪相等;顽梗的罪与拜虚神和偶像的罪相同。”(参撒上15:1—23)

威尔克(Michael Wilcock)指出:“大卫及他之后的每一位以色列的王,都知道这严厉的警告及其背景,因此他们心里非常清楚,得到祝福的唯一凭据,是持守40篇6—8节中描述的,对上帝应有的态度。当然,是上帝自己吩咐以色列人要遵守献祭的制度,但献祭本身并不是他所要的——他所要的,是献祭背后的,内在的美善,献祭只不过是外在的彰显而已。”(《圣经信息系列——诗篇[上]》)

诗人的这一段宣告中,有一个值得特别留意的句子--“你已经开通我的耳朵”,《现代中文译本》将之译为“你却赐给我聆听的耳朵”。这句话向我们表明,诗人对“五祭”的新认识,源于上帝给了他“聆听的耳朵”,能以听到上帝的启示。那些墨守成规的犹太人的心灵早已被繁文缛节捆绑,他们尤其需要“聆听的耳朵”,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明白上帝的旨意。

诗人的这一宣告,意思非常清楚,正如马考所言:“上帝向诗人启发的最高计划乃是:圆满的敬拜,不在于仪式上献上牲畜的血,乃在于献祭者愿意在生活中继续不断地遵行上帝的旨意。”(《圣经新释--诗篇注释》)

9—10节,诗人宣告上帝对我们的期待:“我在大会中宣传公义的佳音,我必不止住我的嘴唇。耶和华啊,这是你所知道的。我未曾把你的公义藏在心里,我已陈明你的信实和你的救恩。我在大会中未曾隐瞒你的慈爱和诚实。”

写这一段时,诗人所用的是第一人称,主要是谈论自己的信仰追求,但他的这些追求是上帝“所知道的”,也即上帝所认可的。因此,他急于将自己的信仰追求告诉读者,让大家与他一道追求。因此,我们可以将诗人的这种追求,视为上帝对我们的期待。

这里所说的“大会”,是指敬拜上帝的团体(参诗22 :25,35:18)。“公义的佳音”,《现代中文译本》译为“拯救的佳音”。“在大会中宣传公义的佳音”,就是在公众聚会的地方,传讲上帝拯救世人的好消息。

第10节与上一节相连,继续讲他如何在“大会”中宣扬上帝的作为。诗人对上帝之作为的宣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上帝的“公义”、“信实”、“救恩”、“慈爱”、“诚实”。每一个真正蒙恩的人,都会对此有深刻的领悟,并且都会尽力去传扬这些领悟。

三、祈求上帝的帮助(11--17)

一番情词激昂的颂赞之后,诗人的思绪回到了现实生活之中。敬拜上帝,决不是要逃避现实。相反地,我们敬拜,是为了从中获得面对现实的力量。颂赞上帝之时,大卫无比清楚,国家尚有忧患,自己尚有软弱,凭借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治国安邦。因此,此刻的大卫,不能高枕无忧,懂得居安思危的他,知道自己必须继续祈祷,从上帝那里寻求属天的力量。

11至13节,诗人祈求上帝的怜悯:“耶和华啊,求你不要向我止住你的慈悲。愿你的慈爱和诚实常常保佑我。因有无数的祸患围困我,我的罪孽追上了我,使我不能昂首。这罪孽比我的头发还多,我就心寒胆战。耶和华啊,求你开恩搭救我;耶和华啊,求你速速帮助我。”

第10节中,诗人向上帝表示:“我在大会中未曾隐瞒你的慈爱和诚实。”这表明他对上帝的“慈爱和诚实”既有深刻的领悟,又有真实的经历。

因此,面对困境之时,诗人很有把握地向上帝祈求:“愿你的慈爱和诚实常常保佑我。”诗人相信,上帝的“慈爱和诚实”是永不改变的,只要他没有“止住”他的“慈悲”。

第12节,诗人集中描述了自己的处境,他被“无数的祸患围困”,以致“不能昂首”,以致“心寒胆战”。

诗人究竟遭遇何种困难?我们无从得知,但这些文字足以让我们体会到诗人心中的挣扎。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身处逆境之时,诗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罪孽及上帝的赦免。在他看来,被“无数的祸患围困”,是因为被“罪孽追上了”,是因为“这罪孽比我的头发还多”。因此,祈求上帝的怜悯之时,诗人不忘向上帝认罪。

一位诗人写道:“我若心里注重罪孽,主必不听。”(诗66:18)大卫之所以在祈求拯救的祷告中插入认罪的内容,是因为他懂得这个道理。诗人无比清楚,上帝是圣洁的,“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出34:7),容不得哪怕一点最小的罪。这样,他那“比我的头发还多”的罪,怎么不被上帝追讨呢?

认罪之后,诗人相信必然得着赦免,所以进一步祈祷:“耶和华啊,求你开恩搭救我;耶和华啊,求你速速帮助我。”

14至17节,诗人祈求上帝的拯救:“愿那些寻找我、要灭我命的,一同抱愧蒙羞;愿那些喜悦我受害的,退后受辱。愿那些对我说‘阿哈、阿哈’的,因羞愧而败亡。愿一切寻求你的,因你高兴欢喜;愿那些喜爱你救恩的,常说:‘当尊耶和华为大。’但我是困苦穷乏的,主仍顾念我。你是帮助我的,搭救我的。上帝啊,求你不要耽延!”

我们无法确定“那些寻找我、要灭我命的”究竟是谁,但我们可以理解,诗人的处境有多么艰难。敌人对诗人的攻击,不只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灵上的,他们既要剥夺他的生命,又要亵渎他的尊严。因此,诗人祈求上帝伸出援手,使那些污辱他的人“因羞愧而败亡”。诗人相信,那些真正“寻求”上帝的人,处境不会一直艰难,总有一天,他们要因上帝而“高兴欢喜”。

一位诗人说:“少壮狮子还缺食忍饿;但寻求耶和华的,什么好处都不缺。”(诗34:10)然而,此刻的诗人还不足以“高兴欢喜”,因为他是“困苦穷乏的”。不过,即便如此,诗人依然相信上帝的慈爱。“主仍顾念我”,这是他在困境中持守的信念。诗人坚信,上帝必会“帮助”他,必会“搭救”他,只不过他的时间还没有到来。因此,他急切地呼求:“上帝啊,求你不要耽延!”上帝行动之时,诗人必
蒙拯救!

《诗篇》第40篇,是诗人大卫在身处困境时写下的诗歌。虽然遇到不少困难,但他没有被这些困难击倒,因为他懂得倚靠上帝。令人钦佩的是,诗人在身处逆境时的祷告中,竟然包含了大量颂赞上帝的内容。在软弱的人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但真正敬畏上帝的人,一定如此!无论遭遇何种境遇,他们都会保持对上帝的不变的信心。

正因如此,他们才能及时得到上帝的拯救。连对上帝的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我们怎能从他那里蒙恩呢?张国定指出:“本篇充满了谢恩与眼泪,真是文情并茂的好诗歌。本诗揭示了一个非常珍贵的信息:对神专一的心。唯独切切地等候仰望神。这个信息看似简单,但对于现今的人却是非常困难的功课。‘做’些事是人生的态度,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今日科技时代的精神。要放弃‘做’,放弃‘成功’,回到安心等候神,是一项重要而基本的课题,让我们转目定睛望那位创始成终的主耶稣(来12:2)。”

由于《希伯来书》10章将本诗6至8节用在了耶稣的身上,并以此说明耶稣的顺服与献祭比《旧约》的祭物更美。因此,解经家一致认为,本诗也属“弥赛亚诗”。因此,这篇诗歌有了特别的意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未经本网站授权,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初信引导

卖衣与买刀

2016-5-16 20:25:00

初信引导

心动的律

2016-5-16 22:57:00

免责声明 我们旨在分享优质文章、原创作品,与您共同学习成长,文章若有侵权欢迎原作者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署名或删除,本站将及时处理。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