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了?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前不久,有个很火的电视亲子节目--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短短时间,这“真人秀”以其温馨不失真实,在感动之余又令人顿悟的效应,占据了周五黄金档的首席位。那些温馨的小幸福深入观众骨髓,歌词中“他的手掌也有一点粗,牵着我学会了走路”把人们带进了曾经的孩提时代。

节目之所以火爆,在于它切中了现代社会热点:人们将过多精力放在赚更多的钱上,忽视了与家庭成员在精神层面的沟通与互动。“爸爸去哪儿了?”无疑是对长期“男主外女主内”的中国家庭文化中存在的“父亲角色缺位”现象的重新检视。

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往往更多凸显的是母亲在家庭中对孩子的担当,很少关注父亲行为对孩子的影响。认为带孩子的应是母亲,而父亲能在外挣奶粉钱就够了!于是,在子女成长历程中就出现了“父亲缺位”的现象,有调查说: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时间陪孩子。

长期以来,正是“父亲缺位”的现象造成了孩子的“父爱缺乏综合征”。主要表现有:过分怕羞、情绪沮丧、自暴自弃、少言寡语、厌恶交友、急躁冲动、缺乏耐力、喜怒无常、害怕失败、感情冷漠;特别是缺乏男性形象的家庭,孩子每每缺乏“阳刚之气”!其实父亲在孩子成长的依恋形成阶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父亲关爱的孩子在认知、思维等方面更优秀。美国耶鲁大学对此进行了一项长达1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小由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更聪明,且精力旺盛、善交际、学习成绩好。可见,父亲的行为和教育方法会影响孩子一生。

其实,仔细想想,“父爱缺乏综合征”同样也出现在今日的教会里。保罗说过一句颇具哲理的话:“你们学基督的,师傅虽有一万,为父的却是不多。”(哥林多前书4:15)保罗感叹,神的家里不需要好为人师、喋喋不休的“师傅”,而是亟须具属灵父亲。

教会为何“阴盛阳衰”(女性大大多于男性)?分析其原因,自然多种多样。除了男性偏重理性、被传统束缚较多、社会和家庭压力较大等原因之外,其中不可回避的一点是:今日教会“神学思想太过阴性,讲台信息太重柔性,教会活动太显女性”。比如:由于缺乏较扎实的神学训练,我们对信徒的教义辅导每每只说“是什么”,很少解释“为什么”,这就无法满足男性强烈的理性求知欲。我们强调神的慈爱、怜悯、温柔多于神的公义、圣洁、可畏。强调谦让、忍耐、宽容等母性本质,而很少提到刚强、勇敢、奋斗等男性特征。许多教会活动或聚会、团契、礼拜都比较趋于内敛,严肃有余,活跃不够,就连在祈祷等的表达方式上也常有意无意显得有些“娘娘腔”,让一些本质刚性的男士如坐针毡,坐立不安。

当年,保罗要求牧者对待信徒“好像父亲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参帖撒罗尼迦前书2:11),在今日不少信徒的心里,也许同样会有这样一个问题题:“爸爸去哪儿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未经本网站授权,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初信引导

让“家暴”出局

2016-1-15 10:12:00

初信引导

信仰不是逃避的借口--对一个强迫症基督徒的辅导

2016-1-15 18:56:00

免责声明 我们旨在分享优质文章、原创作品,与您共同学习成长,文章若有侵权欢迎原作者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署名或删除,本站将及时处理。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