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保罗在其侍奉生涯中,一直将培育和提携青年同工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晚年时,他特意撰写“教牧书信”(《提摩太前书》、《提摩太后书》和《提多书》),藉此教导提摩太和提多这两位颇具潜力的后起之秀,期望他们挑起传扬福音、牧养教会的重任。三封书信都不很长,但信息量很大,涉及到教会的导向、牧者的操守、牧养的方法、危机的处理等多个层面。这些书信的字里行间,流淌着教会长者对后辈的拳拳之心和殷殷期望。
《提摩太后书》中,保罗有一段关于牧者之个人操守的教导,言简意赅,意味深长:“人若自洁,脱离卑贱的事,就必作贵重的器皿,成为圣洁,合乎主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欲,同那清心祷告主的人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提后2:2 1—22)
这段话中,保罗为提摩太设定了一个目标——“作贵重的器皿”,提出了一个条件——“脱离卑贱的事”,指明了一条道路——“逃避少年的私欲,同那清心祷告主的人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作贵重的器皿”,必须“脱离卑贱的事”,圣洁的上帝,容不得一点污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对此,我们不必过多论述。真正需要我们关注的是:怎样才能“脱离卑贱的事”?保罗指出,要从“逃避”和“追求”两个方面入手。
“脱离卑贱的事”,必须有所“逃避”,具体地说,是要“逃避少年的私欲”。保罗将“逃避”与“私欲”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卑贱的事”往往是由“私欲”所致。圣经一再告诉我们,“私欲”是基督徒最强大的敌人,最致命的杀手。
《雅各书》一针见血地指出:“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雅1:14—15)
世上的人,本没有好坏之分,所谓的好坏,取决于面对“私欲”时的一念之差,“顺着情欲撒种的,必从情欲收败坏;顺着圣灵撒种的,必从圣灵收永生”(加6:8)。“私欲”如此可怕,所以必须“逃避”。保罗使用的“逃避”一词,《提摩太前书》6章11节中也出现过,该词在希腊原文中是现在式命令语,有“规避”、“迷离”的意思。保罗使用该词,是要告诉提摩太,对于“私欲”,应当有躲避灾难那样的强烈意识。
保罗清楚,基督徒要“逃避”一切私欲,但由于提摩太年纪较轻(一般解经家认为,保罗写信时,提摩太大约35岁),所以提醒他特别要“逃避少年的私欲”,比如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恃才傲物等。虽然这些弱点为所有人共有,但在青年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保罗特意将提摩太需要“逃避”的“私欲”,定义为“少年的私欲”。
“脱离卑贱的事”,还要有所“追求”,具体地说,是要“同那清心祷告主的人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人们不能“脱离卑贱的事”,往往是因未能确立高尚的目标,当一个人的思想意识提升到一定高度之时,自然可以逐渐“脱离卑贱的事”。因此,保罗提醒提摩太,应当“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经文所列出的这些美德,绝不是基督徒的全部美德,但一定是最为重要的几种。
巴克莱(william Barclay)指出:“基督徒教师和领袖要追求公义,就是给人和上帝所应得的;追求信德,就是因信靠上帝而有的忠诚可靠;仁爱,就是无论别人怎样待他,他都坚决地用至善去待别人,这样便能铲除一切苦毒和报复之念;追求和平,就是与上帝和人建立正确的爱心团契关系。”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提出应当“追求”的美德之时,保罗提醒提摩太,要“同那清心祷告主的人追求”。“清心祷告主的人”是指那些虔诚爱主、清心寡欲的基督徒。对于年轻的提摩太而言,与这样的肢体相处,自然会受其影响,从而逐渐走向圣洁。
有所“逃避”,就要有所“追求”。两者之间要取得平衡,不能顾此失彼,不能厚此薄彼。只有“逃避”没有“追求”,或者只有“追求”没有“逃避”,都是有失偏颇的。
足球比赛中,特别讲究“攻守平衡”。一支只会防守、不会进攻的球队,永远成不了强队,因为它的防守只能避免失球,不能保证进球。一场比赛中,哪怕一球不失,如果本方无法进球,最多只能收获0:0的平局。同理,一支只会进攻、不会防守的球队,同样成不了强队,因为它的进攻只能保证进球,不能避免失球。一场比赛中,哪怕进球再多,如果本方总是失球,最终还是会以大比分输掉。
基督徒的属灵追求也是如此,“逃避”就是防守,“追求”就是进攻。只有被动的“逃避”,缺少主动的“追求”,最多只能避免犯罪,不能活出美德。同样,只有主动的“追求”,缺少被动的“逃避”,最多只是假冒为善,不是生命更新。
我们的教会多么需要“贵重的器皿”!可是,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现实与理想有很大的差距。何以如此?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好些基督徒尽管信主已经多年,却未能“脱离卑贱的事”,继续在世俗的潮流中摸爬滚打。不能“脱离卑贱的事”,正是因为这些人无所“逃避”,也无所“追求”。
一些人对“私欲”缺少强烈的“逃避意识”,或者趋之若鹜,或者若即若离。一些人对“公义、信德、仁爱、和平”缺少强烈的“追求意识”,或者裹足不前,或者且行且止。另外,我们也不得不说,教会对于“逃避”与“追求”之关系的教导明显不够,至少是缺少平衡。
少年时蒙主拣选,我一直引以为荣。为了回报上帝之恩,向来以“贵重的器皿”为此生的追求。可是,十几年过去,依然自感软弱,距离上帝的要求差得太多。自己非常清楚,原因就是未能“脱离卑贱的事”。蒙主拣选时,我18岁,五年神学造就之后,也不过23岁。十几年之后,虽然成熟了不少,但依然常被“少年的私欲”所困,心浮气躁、有勇无谋等弱点难改。因此,对于“逃避少年的私欲”的重要性,我有切身体会。值得感恩的是,我的身边有不少“清心祷告主的人”,有助于“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等各样美德,只可惜自己的惰性常常阻碍“追求”。
“作贵重的器皿”,是所有基督徒梦寐以求的共同心愿。可是,对于这个崇高的目标,我们往往停留在“临渊羡鱼”的观望阶段,缺少“退而结网”的实际行动,所以我们总是无法“脱离卑贱的事”。上帝知道我们的软弱,所以藉着保罗提醒我们:要“作贵重的器皿”,就必须深刻理解“逃避”与“追求”的关系,就必须努力学习“逃避”与“追求”的功课,以期“脱离卑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