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注释--谈道后的反应(4:27-42)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3.谈道后的反应(4:27--42)

27当下门徒回来,就希奇耶稣和一个妇人说话。只是没有人说:“你是要什么?”或说:“你为什么和她说话?”28那妇人就留下水罐子,往城里去,对众人说:29“你们来看!有一个人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莫非这就是基督吗?”30众人就出城往耶稣那里去。
31这其间,门徒对耶稣说:“拉比,请吃。”32耶稣说:“我有食物吃,是你们不知道的。”33门徒就彼此对问说:“莫非有人拿什么给他吃吗?”34耶稣说:“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做成他的工。35你们岂不说‘到收割的时候还有四个月’吗?我告诉你们:举目向田观看,庄稼已经熟了(注:原文作“发白”),可以收割了。36收割的人得工价,积蓄五谷到永生,叫撒种的和收割的一同快乐。37俗语说‘那人撒种,这人收割’,这话可见是真的。38我差你们去收你们所没有劳苦的,别人劳苦,你们享受他们所劳苦的。”
39那城里有好些撒玛利亚人信了耶稣,因为那妇人作见证说:“他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40于是撒玛利亚人来见耶稣,求他在他们那里住下,他便在那里住了两天。41因耶稣的话,信的人就更多了。42便对妇人说:“现在我们信,不是因为你的话,是我们亲自听见了,知道这真是救世主。”

(1)门徒的反应(4:27)

“当下门徒回来,就希奇耶稣和一个妇人说话。只是没有人说:‘你是要什么?’或说:‘你为什么和她说话?’”(4:27)

几乎每一个犹太人看见一位拉比(主耶稣有拉比的身份)和一位撒玛利亚妇人说话都会感到“希奇”。“‘你是要什么?’或说:‘你为什么和她说话?’”这句话只是门徒心中所想的,并没有表达出来,当时使徒约翰肯定也是这么想的。门徒中之所以“没有人说”,很可能是出于对老师(主耶稣)的尊敬。

(2)妇人的反应和见证(4:28—30)

“那妇人就留下水罐子,往城里去”(4:28上)。她这样的行动(留下她的水壶)表示她迫切地要与周围的人分享这种奇特的经验。她摆脱自己过去的耻辱,忘却了别人对她的歧视,勇敢地走向人群,为主耶稣做见证。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到,到现在为止,主耶稣还没有解渴。这种情况说明了:第一,主耶稣把工作放在首位,把传福音看得比解渴还重要;第二,主耶稣传福音的吸引力,以致使这位妇人忙于和他谈话,忘记了把水给他喝。

“对众人说:29‘你们来看!有一个人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莫非这就是基督吗? ’” (4:28下--29):这位妇人所说的“你们来看!”与腓力对拿但业所说的“你来看”一样(约1:46)。“莫非这就是基督吗?”这句话翻译成“难道他不是基督吗?”更加合适,这句话虽然是问句,但是这种问句本身就包含着答案。这位妇人向撒玛利亚人传道,正如使徒保罗说:“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罗10:14)她没有给邻舍介绍一套理论,而是给他们述说基督的全知和自己的亲身经验。当人们自己经验到基督的力量,再将这种经验传给别人,教会才会发展。

“众人就出城往耶稣那里去”(4:30):这说明这位妇人作见证的果效,尽管她的私生活不怎么光彩,但是她的见证还是有很大的果效。从上下文看“众人”的数目很可能有几百人。

(3)主耶稣对门徒教导(4:31—38)

“这期间,门徒对耶稣说:‘拉比,请吃’”(4:31):“这期间”这个短语说明当主耶稣对门徒讲论与撒玛利亚妇人对撒玛利亚人作见证是同时进行的。“对耶稣说”原文有“央求主耶稣”的意思,英文修订标准本圣经(RSV)把这个短语翻译为besought him,英文新国际本圣经(NⅣ)翻译为urged him,中文圣经《思高译本》翻译为“请求他”。这个短语(原文)在这里的时态是过去未完成时,其意思是“不断地恳求”。主耶稣因为工作过于繁忙,常常废寝忘食(可3:20--21)。

“耶稣说:‘我有食物吃,是你们不知道的。’门徒就彼此对问说:‘莫非有人拿什么给他吃吗?’”(4:32—33)门徒听到主耶稣所回答的“我有食物吃”这句话的时候,肯定是从字面上来理解的。上文(约3:1—15)记述主耶稣和尼哥底母谈重生的时候,后者也是从属地的思想和经验来理解,以致不能领悟属灵的真理;撒玛利亚妇人对“活水”也是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同样也不能领悟;现在门徒也一样。

“耶稣说:‘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做成他的工’”(4:34):主耶稣常称神为“差我来者”(约5:23、24、30、37,6:38—39、44,7:16、18、28、33,8:16、18、26、29,9:4,12:44—45、49,13:20,14:24,16:5)。

摩西曾经在旷野训诲以色列说:“他苦炼你,任你饥饿……使你知道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耶和华口里所出的一切话。”(申8:3)“耶和华口里所出的一切话”就是“神的旨意”。主耶稣在受魔鬼的试探的时候也引用了这句话(参太4:4)。

并不是说,主耶稣的身体不需要食物来维持,而是说,主耶稣把遵行天父的旨意,做成他的工放在首位,也就是主耶稣带领撒玛利亚妇人来相信他,比喝水、吃饭更加重要。

主耶稣在他的教导中经常论到遵行天父的旨意以及做天父的工:“我从天上降下来,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来者的意思行;”(6:38)“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太7:21)在离世不久前主耶稣祷告:“你所托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约17:4)在十字架上主耶稣说:“成了。”(约19:30)“工”在本福音书共出现35次(包括名词和动词)。

“你们岂不说‘到收割的时候还有四个月’吗?”(4:35上)有的圣经学者认为主耶稣讲话的时候大约是在4—5月,是在逾越节后不久(约2:13、23,4:45、54),当时正是庄稼青绿的时候,再过四个月就是秋收季节了。有的圣经学者认为春收季节是在四月中旬,那么主耶稣和这位妇人谈道的时间是在十二月。又有些圣经学者认为“四个月”是指从撒种到收割的时间。

“我告诉你们:举目向田观看,庄稼已经熟了,可以收割了”(4:35下):主耶稣所针对的是属灵的庄稼,正在走向主耶稣的撒玛利亚人就是可以收割的庄稼(参约4:30)。在这里主耶稣只是引用农作物作为比喻,就好象“撒种的比喻”中,主耶稣很明确地把神的道比喻作种子,把人的心比喻作田地。主耶稣向这位妇人启示的就是生命之道,主耶稣主动与她谈道就是一种撒种的工作。这位妇人和撒玛利亚城的人的积极回应说明他们这些“属灵的庄稼”已经成熟了(4:39、41)。“熟”的原文直译是“白色的”,中文圣经《和合本》也有注明(“发白”),成熟的庄稼谷粒象灰白色的头发一样。

在旧约中“收割”庄稼是指最后的审判(参赛27:12,珥3:13),在稗子的比喻中论到收割庄稼也有最后审判的意思(参太13:30,39)。而在本节经文的“收割”是指传福音的收获,也就是世人愿意悔改、相信。

在差遣十二使徒出去传福音之前主耶稣说:“要收的庄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太9:37—38)这句话(约4:35)有两个含义:①给我们提供机会。庄稼等着要收割。为主工作是要认识时机、把握时机的(4:35),例如主耶稣对撒玛利亚妇人谈道就是能够把握时机。②向我们提出挑战。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到主耶稣对收割属灵的庄稼的迫切心态。

“收割的人得工价,积蓄五谷到永生,叫撒种的和收割的一同快乐”(4:36):主耶稣说过相似的话:“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路10:7,参太10:10)犹太拉比提倡每一个社区都有责任供养一位拉比。作为传道人,要把福音信息“白白舍去”,但是作为基督徒要供给传道人基本生活的需要。这个原则与太10:8下“你们白白地得来,也要白白地舍去”并没有冲突,后者是为了防止传道人以传福音为得利的门路,以维护福音的神圣性,以及福音的广传,以免那些乐意听福音的穷人因为出不起“门票费”而被拒之门外。前者是为了让传道人的基本生活有保障,以保证福音传播的长期性,同时也鼓励生活相对富裕的信徒尽一些应尽的责任。

虽然使徒保罗自己制作帐篷维持生计,但是,他还是强调教会应该负担起专职传道人日常生活的需要:“有谁当兵自备粮饷呢?有谁栽葡萄园不吃园里的果子呢?有谁牧养牛羊不吃牛羊的奶呢?我说这话,岂是照人的意见?律法不也是这样说吗?就如摩西的律法记着说:‘牛在场上踹谷的时候,不可笼住它的嘴。’难道神所挂念的是牛吗?不全是为我们说的吗?分明是为我们说的。因为耕种的当存着指望去耕种,打场的也当存得粮的指望去打场。我们若把属灵的种子撒在你们中间,就是从你们收割奉养肉身之物,这还算大事吗?若别人在你们身上有这权柄,何况我们呢?然而,我们没有用过这权柄,倒凡事忍受,免得基督的福音被阻隔。你们岂不知为圣事劳碌的,就吃殿中的物吗?伺候祭坛的,就分领坛上的物吗?主也是这样命定,叫传福音的靠着福音养生。”(林前9:7—14)“那善于管理教会的长老,当以为配受加倍的敬奉。那劳苦传道教导人的,更当如此。因为经上说:‘牛在场上踹谷的时候,不可笼住它的嘴。’又说:‘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提前5:17—18)

对于犹太人来说,播种的时间是伤心劳苦的时刻,收割的时间就是欣喜快乐的时刻,犹太人的这种心情从诗人的篇章中流露出来,“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那带种流泪出去的,必要欢欢乐乐的带禾捆回来。”(诗126:5—6)“他们在你面前欢喜,好象收割的欢喜。”(赛9:3)

“37俗语说‘那人撒种,这人收割’,这话可见是真的。38我差你们去收你们所没有劳苦的,别人劳苦,你们享受他们所劳苦的”(4:37—38):这里的“撒种者”和“收割者”是指什么人?圣经学者有以下观点:

①旧约的先知是撒种者,门徒是收割者;
②施洗约翰是撒种者,主耶稣是收割者;
③旋洗约翰是撒种者,门徒是收割者;
④主耶稣是撒种者,门徒是收割者。也可以说,主耶稣既是撒种者,又是收割者。

中国人的俗语是“前人种树,后人阴凉”。
旧约也有类似的表达:“有房屋,装满各样美物,非你所装满的;有凿成的水井,非你所凿成的;还有葡萄园、橄榄园,非你所栽种的,你吃了而且饱足。”(申6:11)
“谁种葡萄园,尚未用所结的果子,他可以回家去,恐怕他阵亡,别人去用。”(申20:6)
“你聘定了妻,别人必与她同房;你建造房屋,不得住在其内;你栽种葡萄园,也不得用其中的果子。”(申28:30)
“我赐给你们地土,非你们所修治的;我赐给你们城邑,非你们所建造的。你们就住在其中,又得吃非你们所栽种的葡萄园、橄榄园的果子。”(书24:13)
“你必撒种,却不得收割;踹橄榄,却不得油抹身;踹葡萄,却不得酒喝。”(弥6:15)

但是上述这几段经文所表达的是消极的,而本段经文(约4:36—38)所表达的却是积极的、正面的,说明门徒是收割的人,应当抓住机会收割。当然这些“劳苦”撒种的,他们的劳苦也不会徒然。(参林前15:58)传道人有时是撒种者,有时是收割者,有时自己撒种、自己收割。

(4)叙加城里的撒玛利亚人的反应(4:39—42)

“那城里有好些撒玛利亚人信了耶稣,因为那妇人作见证说:‘他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4:39):这个时候撒玛利亚人的相信只是基于主耶稣对妇人私生活的超然认识能力。撒玛利亚人的反应与加大拉人比较,有天壤之别(参太8:34)。

“于是撒玛利亚人来见耶稣,求他在他们那里住下,他便在那里住了两天”(4:40):如上文4:9中所提示的撒玛利亚人和犹太人没有来往,可是,现在他们却要求主耶稣“在他们那里住下”,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求”的原文是过去未完成时,表示他们不断地恳求,这种恳求的态度表示他们的诚意。他们之所以要求主耶稣住下来,是为了向他学习,更多地认识他。叙加的撒玛利亚人对主耶稣的态度与另外一些撒玛利亚人对主耶稣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参路9:53)。主耶稣也没有令他们失望,主耶稣“便在那里住了两天”,这也说明“寻找的,就寻见。”(太7:8)

“因耶稣的话,信的人就更多了”(4:41):本节说明主耶稣住在那里所产生的果效。在这“两天”的时间里,主耶稣肯定讲了不少的道。上文4:39已论到“好些撒玛利亚人信了耶稣”,是因为妇人的见证。如今这些人是自己有机会亲耳聆听“耶稣的话”,他们就被神的道感化了,结果,“信的人就更多了”。现在这些相信的人也包括起先有所相信的人。

徒8:4—25记载,腓利下撒玛利亚城去传道。徒9:31记载“犹太、加利利、撒玛利亚各处的教会都得平安”。可以说,到初期教会,撒玛利亚一带属灵的庄稼得到了丰收与主耶稣在那里的“撒种”是分不开的。

“便对妇人说:‘现在我们信,不是因为你的话,是我们亲自听见了,知道这真是救世主’”(4:42):现在这些相信的人比起起先相信的人来说,他们的信仰根基更加牢固,因为前者(后来相信的)的信仰是“第一手”,而后者是“第二手”的。使徒约翰特别注重信仰的亲身体验,因此,在他的书信的开头有特别的论述:“论到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参约壹1:1—3)。

“知道这真是救世主”这句话可以说是这些相信的撒玛利亚门徒的“宣信”,起先那些相信主耶稣的人只是相信他是“先知”、“复兴者”(撒玛利亚人心目中的弥赛亚),现在才真正认识到他是“救世主”。这里的“救世主”希腊文的意思是“世界的救主”,该称呼在新约只出现两次,另一次在约壹4:14(即“世人的救主”),但是,其意义早在上文3:17出现。“世界的救主”这个称呼说明主耶稣不但是犹太人的救主,而且是普世人的救主。

在旧约,耶和华神被称为“救主”(参赛43:3、11,45:15、21,49:26,60:16,63:8,耶14:8,何13:4)。“真”字是为了区别当时有些神明、罗马皇帝也被当时的人称为“救世主”,这句话表示这些撒玛利亚人认识到只有主耶稣是真的“救世主”。

天使向牧羊人报喜信说:“我报给你们大喜的讯息是关乎万民的,因今天在大卫的城里为你们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路2:11)使徒彼得(和约翰等使徒)在公会大堂上说:“神且用右手将他(耶稣)高举,叫他作君王、作救主。”(徒5:31上)使徒彼得在他的书信中使用该词有5次(参彼后1:1、11,2:20,3:2、18)。使徒保罗在彼西底的安提阿讲道时论道:“从这人的后裔中,神已经照着所应许的,为以色列人立了一位救主,就是耶稣。”(徒13:23)在使徒保罗早期的书信中,使用“救主”一词来称呼主耶稣比较少,只有两次(参弗5:23,腓3:20),但是在后期的教牧书信中使用的频率就高了,共有4次(参多1:4,2:13,3:6,提后1:10)。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未经本网站授权,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初信引导

祷告的反思

2016-10-20 23:42:05

初信引导

隐形信徒的隐忧

2016-10-21 14:00:38

免责声明 我们旨在分享优质文章、原创作品,与您共同学习成长,文章若有侵权欢迎原作者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署名或删除,本站将及时处理。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