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终极--上帝之美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艺术的产生,使物质的存在更加富有生机。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在无不出自上帝之手的创造中,艺术通过绘画、音乐、建筑、戏剧、文学等形式丰富地诠释着上帝的美好。

古希腊文化是整个欧洲文明的起始和奠基。古希腊的诗歌以《奥德赛》、《荷马史诗》等闻名于世,它的雕塑艺术更是瑰宝,其中《维纳斯》、《掷铁饼者》等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品更是经典,这些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完美应当是领先于各个时代的。

然而,一些艺术形态中的线条、力度、精致和完美却显得空洞,没有目的、没有思想,原因是古希腊人的文化观念是追求现世生命价值、个人地位和个人尊严,对外部环境的莫测和大自然的不可驾驭,形成了他们带有宗教宿命论色彩的“命运观”,这种对“来识之神”的敬畏进入到艺术作品中难免给人虽精致却空泛的感觉。

因为认识了上帝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认识了上帝的救赎之大爱,心中所认定的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自然就是要表达人类对上帝无尽的赞美和敬拜。这样的艺术作品,才是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

究其原因,是因为古希腊的作品是在被创造之自然环境中去创作的,进入其中则无法寻其根源。他们没有认识到在万事万物的存在本身之外,还有一位至高之神,他发出的命令托住万有。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上帝是那唯一的蓝图者、设计者、创造者时,才有可能赞叹这样的伟大,从而产生出一系列全然指向上帝的艺术佳作。

查考艺术形成的最初,也不难看到,人类语言和舞蹈最初的目的也是为了赞美神,正如大卫王一样,以弹琴、诗歌和舞蹈来赞美神。

历史上的音乐巨著,都是发自对上帝的赞美和基督的敬拜,直击人的灵魂。它与心灵发出的碰撞所带来的力量,能震撼、净化人自我的选择,那根深蒂固对自我的认定,那对上帝的视而不见,对人类自我的夸大,在这些音乐巨著面前全然分崩瓦解。是音乐本身的能力吗?不,是音乐灵魂与神的完全合一!

大家非常熟悉并且喜欢的《哈利路亚》,是德国作曲家亨德尔创作的《弥赛亚》中的第二幕,“万王之王,万主之主”,这庄严肃穆神圣的敬拜,如同众圣徒围绕在神的宝座,而这千古绝唱应当是人类对上帝
的终极敬拜。

这些伟大的音乐家,如巴赫、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哪一个不是心中有神、笔下有曲的人呢?那化成音符的篇章,又有哪一个不是直接面向神的呢?

音乐如此,绘画、雕塑同样也是如此。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丢勒的《祷告的手》,拉斐尔的《基督显圣》、《西斯延圣母》,这些都是我们所熟知的绘画,它们除了唯美,还有就是那不可或缺的精髓--对上帝的尊崇。而米开朗基罗的《创世记》、《最后的审判》,不仅有着恢弘的气势,更给末世之人带来警醒。

归纳起来,所有的艺术,若不回归到上帝这独一真神的面前,就没有价值。圣经告诉我们:“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侍,好像缺少什么;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参徒17:24--25、28)

历史就是记录着上帝如何在人间完成他伟大计划的轨迹,历史所产生的有影响力的人物以及流传至今的名作,更是人类对上帝敬畏的表达。如今,我们当归回到真神面前,以发现的眼光探寻上帝的美好、伟大和圣洁,带着敬畏之心去工作、侍奉,带着盼望神永恒国度的信心等候上帝的信实。

真理是唯一、永恒不变的,上帝的存在也是真实、毋庸置疑的。人类当跳出所有被造之物,看到上帝至高至善至纯至智的创造;也当认识自我只不过是受造物中的一个,从而领略上帝的伟大而心生由衷的赞叹和敬拜。如此之下的艺术创作和表达,才会经久不衰。

《天风》2015年10期61页圣艺苑。作者:安徽省宿州福音堂文宣部同工周晓波。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初信引导

美丽的邂逅(xièhòu)--路得与哈拿

2016-8-1 5:22:00

初信引导

让生活重返激情

2016-8-1 11:31:00

免责声明 我们旨在分享优质文章、原创作品,与您共同学习成长,文章若有侵权欢迎原作者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署名或删除,本站将及时处理。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