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综合频道大型公益寻人栏目“等着我”开播已逾一年,节目以其真实感人的内容赢得了越来越多观众的青睐,收视率持续攀升。不同于时下以搞笑、娱乐、亲子、竞赛等时尚元素为卖点的真人秀,这档节目的看点乃是透过一个个真实的寻人故事呼唤整个社会的情感回归。在这里,没有绚烂多变的舞台灯光,没有明星大腕站台助阵,只有亲切的爱讲方言的倪萍大姐,两张简单的座椅,以及那扇牵动所有人心的朱红色的希望之门。
寻亲者朴实无华却情真意切的讲述,毫无造作-常令人热泪盈眶。于是,所有观众都升起了与寻亲者一样的强烈盼望,定睛于希望之门的缝隙间。“为缘寻找,为爱坚守”,当门打开,或是亲友重逢的喜极而泣,或是空对长椅的深深遗憾,总能令人唏嘘不已(xīxūb鵼ǐ,原意为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泣。可扩展,有感叹、感慨、议论、怀疑、不以为然等意思。以及令人十分惊讶,难以置信的意思)。
一直在困惑,这档寻亲节目为什么叫“等着我”?既然是盼望亲人回归家庭,那么叫“等着你”岂不是更合乎逻辑?直到看见栏目官网上的这句话:“有没有一位至亲,本应是你生活的全部,却无处可寻;有没有一个人,曾经为你的生活带去阳光和雨露,而今却消失在人海;有没有一种情感激励过你,即使付出生命的全部也要找到他,你在心里暗暗念着‘等着我,我会找到你的’。”
原来“等着我”是一种不离不弃的信念,是一场绝不停留在原地的寻找,甘心付出全部的爱和生命为迷途者铺就一条归家的通途。
《路加福音》中主耶稣讲过的“浪子的比喻”(参路15:11--32)与此有相似的意味。比喻中我们看到小儿子在资财耗尽、异乡受苦时,一个意念促其幡然醒悟,于是起身踏上归家的旅途。另一边,老父亲远远望见浪子回返,立刻跑去拥抱亲吻,迎接其进入家门,称其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这给我们一个直观的感觉:是小儿子的选择决定了最后圆满的结局。真的只是这么简单吗?老父亲所要做的只是等待吗?
当然不是。比喻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结果,就像从希望之门里走出来的亲人,其实幕后运作的乃是由政府职能部门、专家学者、媒体网络和无数志愿者凝聚而成的“国家力量寻人平台”。如果没有国家力量的投入,没有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没有志愿者团队的辛勤付出,那么朱红色大门开启的将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恐怕这档节日早已无人关注。
福音书中的道理也相仿,我们怎能忽视讲故事的耶稣基督在“浪子的比喻”中的身份和意义呢?
自从人类堕落,上帝就不曾停止寻找与拯救的行动:伊甸园里,上帝行走呼唤“你在哪里?”;五经中,上帝兴起十灾、分开红海,救以色列人脱离埃及为奴之地,又以大能战胜迦南诸族,领选民进入流奶与蜜的国度;即便亡国被掳,上帝仍不断兴起先知圣贤,引领余民归回安息;及至新约,更是赐下独生爱子,以道成之肉身作为生命的赎价,为我等罪人成就了永生的恩典。
“等着我”是三位一体的上帝在行动:浪子悔改的意念源自圣灵内在的感化,再次穿上袍服、戴上戒指重获儿子的名分乃本乎天父的饶恕和接纳,而那从异乡到父家的旅途不是别的,正是以耶稣基督的血肉牺牲所铺就--“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参约14:6)。难怪许多解经家认为,这段比喻的标题应该是“父爱的比喻”而不是“浪子的比喻”。
在节日中,“等着我”是寻亲者们的执着笃(dǔ)定、相孺以沫(比喻 一家人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延续生命),是志愿者们的守望互助、倾尽尽力,只为看见希望之门另一边那久违的容颜;在信仰里,“等着我”是天父的意念,是基督在叩门,是福音的精髓,也应当成为教会行动的指向。
“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参罗8:22),只盼得听天父的召唤。“等着我”,每一个失落的灵魂,每一个流浪的孩子,我会尽上所有的力量,找到你!看啊,那扇天国的门已经敞开,正是耶稣基督用自己生命所开启的,无人能关!
“看哪,我在你面前给你开一个敞开的门,是无人能关的。”--《启示录》3:8
《天风》2015年10期57页起跑点。作者:小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