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与处境(续)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希腊文的theologia是一个合成词,由神(theos)和逻格斯(logos,即“道/话语/学说”)两个词组合而成,意思是有关上帝的谈论或言说。广义上说,神学是指所有对上帝(神)这个主题展开的研究或有关上帝的学说。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虽先使用这个词。后来基督教神学家借用了这个词,这个词逐渐被专门用来谈论基督教的上帝。

尽管对神学有不同的定义,但最经典的有关神学的定义是由中世纪的安瑟伦提出的,安瑟伦将“神学”定义为“信仰寻求理解”。对于中国基督徒来说,我们大多熟悉“神学是教会在思考”这一断语。虽然这没有触及到“神学”这一概念的内涵,却很好地表达了神学的处境性特征。

没有一个抽象的神学,也没有一个抽象的基督教神学。神学是“信仰寻求理解”,但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信仰个体或信仰群体在寻求理解;它总是个具体的信仰个体或特定的信仰群体在寻求理解。神学是“教会在思考”,但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教会、一个概念性的教会在思考;它总是一个具体的、一个特定地方的、一个特定处境中的教会在思考。离开了具体的处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仰寻求理解”;离开了具体的处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会在思考”。在这个意义上,神学总是地方性的、处境性的、带有当地文化特征的思考。

在赵紫宸先生于1948年出版的《神学四讲》一书中,他一方面认识到,神学的“题材是启示,工具是理性,用理性来解释题材是神学的工作。理性没有题材是不能有作用的……而基督教是宗教,宗教的事实,在基督教方面看,当是超越万有贯彻万有的上帝。上帝可以尽理性,理性无以穷上帝。上帝若非自己供给题材。宗教上即无有事实,无有题材。由经典的记载,教会史乘的传叙,历代圣众的经验种种方面来看,基督教神学的题材是上帝在基督里的启示。理性就要在这个题材上做工夫,成知解”。

因此,神学应先“接受启示,然后作解释”。神学的起点“是宗教,是信仰,是接受”。

但另一方面,他也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讲基督教的思想,讲神学,并不是在真空里讨生活。我们有我们的背景,有我们的环境。我们住在中国,有中国的文化背景,有中国的社会处境。作讲解,一方面要与这文化背景发生接触,与这社会发生联系……”

如此看来,中国基督教神学的题材虽然是普世性的基督救信仰,但我们对这一普世性信仰的解释,却必须是处境性的。中国基督教神学既不能照搬西方的神学,也不能“在真空里讨生活”。因此,要构建中国的神学,我们就必须严肃地对待当下所面对的历史--文化及社会--政治处境,在处境中进行思考,在处境中寻求对信仰的理解。

《天风》2015年8期41--42页求索篇:中国神学三人行。作者:金陵协和神学院副教授陈永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未经本网站授权,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初信引导

等候、壮胆、坚固你的心--安东

2016-2-11 7:27:00

初信引导

主祷文:耶稣的模范祷词 经文:太六:9

2016-2-12 12:46:00

免责声明 我们旨在分享优质文章、原创作品,与您共同学习成长,文章若有侵权欢迎原作者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署名或删除,本站将及时处理。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