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rěnrǎn,形容时间渐渐逝去),转眼间我成为《天风》的读者、作者己三十多年。时光流逝,在《天风》这个群贤荟萃、人才济济的大平台上,一路走来、一路成长、一路收获,留下了一幕幕记忆犹新的画面。
1981年,单县统战部在湖西宾馆召开贯彻落实党的宗教自由政策的会议,会议期问,县基督教三自筹备领导小组段才顺组长借给我一份刚刚复刊的《天风》。我如饥似渴地一口气读完,如鱼得水,如获至宝,心中喜乐甘甜。
《天风》让当时还是青年人的我明确了信仰和办好教会的正确方向。如丁光训主教指出:“基督教要在新中国存在下去,并为主做出见证来,光靠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还不够,还必须同中国人民有较多的共同语言,从一个洋的宗教变为中国自己的宗教。三自爱国运动是中国基督徒的爱国运动。它提倡中国基督徒发扬民族自尊心,热爱祖国,同祖国同胞走在一起,想在一起,投身祖国的事业。在教会方面,它主张真正的自治、自养、自传,主张中国教会独立自主,由中国信徒自己来办。”(《天风》1981年第一期,第5页)
丁主教的重要讲话使我明白,一位好基督徒更是一位好公民,爱国爱教是我们当尽之本,同时也明白了基督教要想植根于中国大地必须中国化。
《天风》是无上吹来的清风,温暖了我的心田,促使我在灵程道路上,不断地成长前进。正如汪维藩教授的灵修心得《野地的百合花--“到水深之处”》培育了我的灵命新芽:“神的儿女在属灵的道路上,不能老是停留在水浅之地,而要逐步进入水深之处。为了寻找生命的泉源,我们必须来到神的圣所;但为了追求生命的丰满,我们却又必须离开圣殿,离殿愈远,河水愈深。并且只有在‘水深之处’,我们才能为主结果累累,得鱼甚多。”(《天风》1981年第2期第22页)。汪维藩教授灵命丰盛、语重心长的劝勉,使我的灵得到了造就和进深。
1985年秋,我很荣幸地被华东神学院录取,成为神学院的一员,这段日子我就有更多的时间拜读《天风》了。更使我高兴的是,时任《天风》主编沈承恩牧师在华东神学院担任《中国教会史》的讲员,成为我的老师。承蒙沈牧师在写作上的指点,时有些短文在《天风》上发表。写作的水平也逐步提升,心里感到格外高兴,荣归主名。
华东神学院毕业后,我单枪匹马奔赴窍乡僻壤的家乡教会--单县教会。当时“庄稼多,工人少”的问题十分严重,刚刚从神学院毕业的我在教会牧场上天天忙得不可开交,常常是头顶星斗而出,身披月亮而归。其间的辛酸苦辣诉说不尽。每当遇到困境、灰心意冷时,我就读一读《天风》。
林志华牧师的《修复城墙》讲章曾给了我亮光和力量,林牧师说:“有一本小说体裁的布道小册子叫《人灵城》,描写一个人的心像座城。有七个城门,即眼,耳、鼻、口、心、手和脚。魔鬼整天攻打,结果从眼睛那个城门打进城去。随后各种罪恶也趁机而入,横冲直撞。最后,靠圣灵的工作才将这些魔鬼赶出城去。现在,各样的罪恶也无时不在攻击我们,要占据我们的心。所以《箴言》4章23节说:‘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天风》1994年第3期第3页)
这使我走出了灵程的低谷,坚固了终身奉献于神的信心和爱心。
2005年,我被选为山东省菏泽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承担了八县两区的教牧圣工。市三自组织的同工一致认为要提高同工的整体素质,必须先提高文化素质,而要提高文化素质必须从多看《天风》入手。故此我们制定了订阅、学习和宣传《天风》的办法,连续几年举办地区性《天风》征订会和《天风》展览会,鼓励教牧同工多了解、阅读、宣传《天风》。我们的目标是,不但让教牧同工和传道员看到《天风》,也让有学问的信徒和普通信徒读上《天风》,并且给有困难的信徒赠送《天风》。
近几年全市教会订阅《天风》人数多达1500余人。同时我经常带领同工学习《天风》,从中吸取精华,培养灵命,促使广大教牧的灵命进深。我还不断向为《天风》撰稿的老师求教学习,促进我的写作水平的提升。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十年来,我已有50多篇文稿被《天风》采用。
使我更感荣幸的是2014年12月4日,我被《天风》聘为特约撰稿人,深感肩上的担子重了,任务大了。赞美神,我会依靠神赐的智慧珍惜来之不易的成绩,在教会繁忙工作之余,勤于笔耕,在《天风》这一属灵的大平台上,继续不断追求,在人生灵程的侍奉道路上,不断开拓,不断创新,不断努力,不断前进……尽心尽力用自己的温润之笔,书写神的真善美。
这正是:一路成长伴《天风》,一生奉献勤侍奉,一世爱主永跟从,一路收获享天风。
《无风》是我的良师益友,祝愿《天风》越办越好!
《天风》2015年7期22--23页纪念《天风》创刊70周年专文。作者:山东省菏泽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田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