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论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严格来说,基督论就是关乎基督的位格和 身分的教义。过去基督论多数把基督的工作归入来讨论,现今多数是分开处理,放在救恩论之下(编按:讨论基督论的专书,极少是不包括基督之工作在内的。近代研究基督论的一句名言,可以指出二者不能分割的关系:离开基督的本体,我们就不可能认识基督的工作;离开了他的工作,我们也不会认识基督的本体;他的本体与工作是分不开的)。

  基督论对基督教是不言而喻的;若然没有基督耶稣,基督教就不可能存在了。近代学者一直讨论历史的耶稣之角色问题,我们却可以肯定,耶稣之于基督教 ,与其他宗教创始者对他们的宗教,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基督教就是耶稣基督。

  新约到底怎样论到耶稣?这问题在近代引起极大的争论。差不多人人都同意,耶稣是个非常的先知,吸引许多人跟随他,这就是令当时犹太人的权贵忍受不了,看他为危险的人物。他们把耶稣逮捕了,还交给罗马人钉他于十字架。想不到几天后,他的跟随者却说他从死人中复活。基督的复活或复活节事件,对基督教的是不容置疑的,但其历史性却引起争议。每一间正统教会的信徒均坚持,耶稣从死里复活是一个历史事实,而这个信邻居民了整个新约信仰的基石(林前十五19)。保罗宣称他在大马色路上,曾遇上复活的基督;他的见证与基督昔日的门徒的见证是吻合的。有人企图把保罗的经历变成为一种纯内在的、属灵的经验,然而这种解释与第一代基督徒的解释有矛盾。

  一个更复杂的问题是:到底新约有关耶稣的见证,有多少是直接来自耶稣自己,又有多少是后来教会信仰反省的结果?这个问题对不少关乎基督神圣的经文,是很具决定作用的,就如彼得的认信(太十六16),很多人都认为是晚期才发展出来的。无可否认,福音书是在复活之后才写成的,其作者除了在复活的亮光中写作外,还有什么其他可能呢?但他们努力的结果,不是要捏造出一个虚假的耶稣,而是要向人指出耶稣真正的意义。

  新约基督论另一个困难的问题,是它的内容,它与后来的发展好象不大一样。福音书论及救赎者--弥赛亚具有的称谓,其中有些像(人子)一类,是耶稣自己也用的,这等答谓却不是后期基督论的基础,无怪乎有些学者认为新约呈现的,是一种本乎救恩历史的效用性基督论,与教义性的基督论不大一亲。二者是否真能这样划分,我们就要研究一些较重本体讨论的经文像约翰福音第三章就保留了早期基督论起源的资料,而且极不可能是后来的人补加上去的。我们可以逻辑地推论:耶稣是谁决定了他可以做些什么,因此从神学的角度来看,本体论必须成为救恩历史的前设。

  新约宣告,耶稣是大卫的苗裔,也是以色列君王传统的继承者,他成了大祭司,也是为救赎而献上的祭牲,好把人从罪中拯救出来。只有神具此权柄把以色列社会的秩序这样倒转过来,为人类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这些事情的发生,与第一代基督徒宣称耶稣是神成了肉身吻合,与新约常讨论他之权柄的经文也相同。

  使徒后期基督论的发展,起码部分原因是因应不同异端的挑战而来。在新约时代,有些人相信耶稣是某种天使,意思是说,他不是真正的人(参约壹四2-3)。这种异端思想称作"幼影派",来自希腊文的"幻影"、"仿若"。许多学者均认为,这个思想在异端及正统基督徒当中都相当普遍,可惜这是不能证实的一个说法。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批学者也不认为第一代基督徒相信耶稣就是神。

1、古典基督论

  一般说来,古典基督论是以第四世纪教会为要答辩亚流而开始;亚流认为基督是一个属天的存有,作人神之间的中保,但仍然是个受造物。他说,基督若不是受造的话,就不可能为我们受苦受死,因为神是不死的,也是不受感的(编者:意思是不能受低于他的存有所劝,尤指感情上)。亚流为325的尼西亚会议()定罪,但他的思想一直存在,至少直到八世纪。

  尼西亚会议之后教会至少存在两个学派,称作亚历山太学派和安提阿学派。亚历山太学派居领导地位,安提阿学派则反应他们认为亚历山太学派过分的地方,至少在教义上我们可以这样看。

  亚历山太学派特别强调基督的整合性。他们相信基督的位格是神圣的,他是平易近人儿子;为了人的救赎,他取了人的身体。他们的问题是如何界定这肉身的性质;原来一个常存的引诱,是说这肉身只是指耶耶稣的身体,却不包括他的灵魂。亚他那修的学生亚波里留便如此说,结果于381年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的第二次大公会议给定为异端。亚历山太学派也反对亚波里拿留的思想,但一直不能清晰地指出他错谬的症结。到了五世纪,亚历山太学派在他们的信条内申明,基督只是一个"特性"(这词的用法十分接近"位格"),而此特性必然是神圣的。问题立刻来了,我们怎样界定基督真实的人性呢?亚历山太学派这个思想,终于引致"基督一性说",为第四届大公会议(即迦克墩会议)判为异端。

  安提阿学派的渊源,可上溯至三世纪一个异端,叫做撒摩撒他的保罗因为相信基督只是一个人,为神收纳为儿子,而于268年被安提阿会议定为异端。后来此派思想改了不少,但主要精神仍存,可见于摩普绥提亚的狄奥多若,和涅斯多留的基督论。他们二人均说基督有两个不同的特性而"汇合"为一。在联合之前,有一个是神的儿子,具有神的性情,另一个是人的胚胎,具有人的性情。受孕的时候,神的儿子进入人的胚胎,却没有因而混成一体,二者是并排对称(颇像一对合并的祷告的手那样),是一种整体大于部分的联合:整体就是基督的位格;理论上说,二者是可以分开而不会损害其一:神的儿子或人子耶稣的。

  涅斯多留在第三次大公会议(以弗所,431)被定罪,迦克墩会议重申他的教议为异端。当时接纳为正统的教义,是罗马主教利奥的《大卷》。利奥说,基督只有一个位格,是神圣的;在道成肉身上加了真实的人性。我们若要明白他神性和人性的关联,就必须从其一个位格入手,不是从二性。利奥的解释原本是想调和亚历山太和安提阿二学派,它本身亦是一种不能接受的妥协。幸而参加迦克墩会议的人,大部分均接纳它为正确的解释。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古典基督论一个重要的基础,也是迦克墩信经的根据,承认耶稣"是同一基督,是子,是主,是独生的,具有二性,不相混乱,不相交换,不能分开,不能离散。二性的区别不因联合而消失,各性的特点反得以保存,会合于一个位格,一个实质之内。"

  很多时候人不大注意451-787年间的教义发展,但我们若了解迦克墩信经的影响,就要注意这段时期了。这段时期承继迦克墩信经的传统,开始讨论基督的意志问题。神学家承认基督有两个意志,不是如拜占庭皇帝赫拉克留所说的,只有一个意志,再者,他们承认基督的人性是与道联合为一,这样,基督人性的完整就得以保存,不必说他只是一个人,或只是一个神。最后,他们宣认我们若是看见肉身的基督,就是看见神,不是只看见一个人。

  这时期的神学家常面对的问题,是福音书上有关耶稣行神迹的见证,我们应该怎样解释它?很多人认为耶稣的人性一定是为道所神化了,不然怎么可以行在水面,或病人只要被耶稣摸一下就好起来?有些时候,耶稣好象是颇无知及软弱的,这些不可能是出于他的神性吧。这期间的神学家怎样解决此等问题呢?他们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就是"属性相通",按这个理论,无论耶稣作什么或说什么,他的神性和人性都是"通力合作",互助互用的,基督论若要解释耶稣二性怎么可以共与一体,我们就很难不借用这个属性相通的原理(编按:属性相通原理,其实是进一步解释基督只有一个位格,不是两个,神人二性是联合于同一的位各内;但在迦克墩信经的二性之相互关系上--即四个反义词所界定的关系--属性相通的原理是进一步正面地指出,凡我们说及基督之人性者,皆可以用来说及基督的神性--因为两者有相通的关系--反之亦然)。

  这时神学家的注意力,集中在基督的位格,而不是他的神人二性的问题。他们说,基督的位格是道成肉身的媒介,他的神性存于他的位格内,他的位格却不是只由神性构成,他位格的表达,就是神人二性。在十字架上,基督这位真神是在真人内为我们受苦、受死。这样便可以同时解释神怎样为人牺牲,而神仍然维持是神的教义了。

2、近代基督论

  教父时期终结了,基督论在基督本体问题的讨论也告一段落;此后好几个世纪之久,神学家均致力研究基督的工作(部分神学家指导它归入救恩论来处理)。就是改教家也满意古代基督论的成就,其中尤以加尔文为著,他认为古代信经已充分、忠实地把的教导表达出来。《基督教教义》这个看法为大多数教会接受,而且成了更正教正统的观点,直到今天。

  到了十八世纪之启蒙运动,神学家再度讨论基督的位格和神人二性的问题。从来马鲁斯(德神学家,以惟理主义解释宗教),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部分欧洲神学家均以耶稣之神性为后期人加进去作前设,希望重新塑造"历史耶稣"的生平。启蒙时期的基督论描绘出来的耶稣,基本上就是一个先知式的道德家和宗教改革者,他之舍命是因为他的思想太先进了。

  史怀哲强烈批评这种的模式,但他也不接受古典基督论的解释。史怀哲认为新约记载的耶稣,事实上是一个预言的人物,新约不单没有夸张他在这方面的特性,人才济济以低调来处理,于是基督论便在历史耶稣之上多了一个辩论的题目,但史怀哲提出的问题,基本上并没有改变启蒙时代的精神。

  近代基督论事实上分成两个阵营,各有自己不同的神学方法。传统的"迦克墩基督论"是所谓"从上面来做的基督论"(编按:所谓从上面,意思是指这种基督论以启示为本,后者以人的经验为本)与"从下面做的基 督论"不同,后者还批评"从上面"的基督论有幻影派基督论的味道(编按:即说耶稣只是神的异端学说;但这种批评是不公允的,因为被评为"从上面"做的基督论者,没有一个否定或不重视耶稣的人性),对耶稣的心理活动完全忽视。事实上,较偏激了"从上面"做的基督论,是似基督一性论多于似幻影派。从另一角度而言,"从下面"做的基督论,很多时候就沦为较粗劣版本的涅斯多留式的基督论,甚至是嗣子论,令人怀疑这个耶稣与凡人到底有什么不同 。

  "从下面"做的基督论,因为使用"神话"一词而广受注意。按他们的解释,古典基督论神学家的问题,乃出于他们误把新约神迹当作历史事实;它们只是真理的代表。不过这阵营的神学家不少是不能接受这样的结论,像富希士及端纳、贝利,他们认为就是"历史的耶稣"也有足够证据说明耶稣的神性。库雨曼和哈恩由从基督的称谓入手,尝试找出耶稣真实的一面;他们认为新约作者是用神话式的观念来表达历史的事实。

  另些学者像汉高和潘宁博,则重新肯定福音书的历史性,并以此来肯定耶稣的神性。较接近古典或正统教义的,正是这一派学者的理论。我们有证据显出,所谓"从上面"和"从下面"来做的基督论,至终会联合在一起,而其结论会偏向传统迦克墩信经之立场。马学而、毛勒和加洛兹等人的作品,正强调这种趋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未经本网站授权,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神仆文集

人类学

2017-4-18 19:41:05

神仆文集

神的主权

2017-4-18 19:41:23

免责声明 我们旨在分享优质文章、原创作品,与您共同学习成长,文章若有侵权欢迎原作者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署名或删除,本站将及时处理。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